憂患之木,林立華夏
白周慧
今天的中國,“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教育”、“中國式插隊”等詞匯層出不窮,于戲謔中表達著自嘲與質疑,于調侃中彰顯著反省與擔憂,在這客觀的起伏與主觀的意愿的交匯處,人類便出現了憂患意識。可以這么說,它是人們對未來的拷問。
“世間的每一個清晨都沒有歸路。”法國文學家帕斯卡o吉尼亞如是說。卡扎菲的清晨是炮火轟響的,奧巴馬的清晨是債務危機拉響的,巴菲特的清晨是讓比亞迪驚醒的,世界處處就有憂患。動蕩夾帶著機遇的光環,裹挾著風險的威懾襲向我們,華夏子孫又該何去何從?我想說,請擦亮雙眸,在敞開胸懷的同時,銘記憂患二字,歷史的車輪需要有膽量的英雄去推動,更需要有憂患意識的智者去掌舵。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千年前孟子的告誡。其實早在《周易》中就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之說,而這正彰顯著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底色,也就是憂患意識。
反觀今日之中國,GDP已經超越了日本量子通信事業領先世界,高鐵時速更是令外國望塵莫及。看似四海升平的社會背后卻如一襲長滿了虱子的華美袍子,拿出放大鏡仔細看看,昨天煤礦透水,今天動車上又起爭執。奔跑著的中國,你可否等一等你的子民,等一等你落下的憂患意識?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我們憂患是為了統一的中國;在饑荒肆虐的歲月,我們憂患是為了溫飽的小康。那今日的我們難道就不需要憂患了嗎?魏征說:“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歷代王朝,雖偶有杰出的思想家點明了朝代興衰的根本原因是憂患意識的逐漸喪失,并試圖以其個人的努力避免國家離亂的慘劇,卻終逃不過黃炎培先生所說的“歷史周期律”。何故?“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缺乏憂患意識的國家終將被歷史的車輪碾得支離破碎。
所幸的是,我看見高鐵已經放慢了腳步東方巨人正低下頭審視自己或重或輕的病癥。“中國速度”、“中國質量”、“中國改革”等“最美中國式”正變成先進、正能量、國家魅力的代名詞,為世界所接受,成為各國的標桿。
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于頭頂,我們都生活在憂患之中。清醒的執政者們早已開始思江海下百川,思三驅以為度。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擁有這樣一棵挺拔的憂患之樹,為我們遮蔽那或近或遠的風雨。憂患之木雖不及太平之花絕美,卻終將浚泉之源,固木之本。我相信在它林立華夏大地之際,必將是東方巨龍再上重霄之日!
上一篇:周奧展《心動不如行動》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周一諾《愈碎愈真》抒情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