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與知新
溫國運
古人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其意為溫習舊的知識而得到新的感悟,就可以為師了。這是一般人對“溫故”與“知新”的理解。然而時代不同,環境不同,“溫故”與“知新”的含義也必然有所不同。作為一名當代中學生,我認為“溫故”是對文化的學習與傳承,而“知新”則是對文化的弘揚和創新。
前不久,播出的《開學第一課》中介紹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奧妙。其中,聽課的學生大都是小學生。他們年歲尚小便能識中華漢字,誦中華詩詞,保持對中華文化的熱情,孜孜不倦地汲取關于中華優秀文化的知識。其實,這就是“溫故”,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學習與傳承。在《開學第一課》中,最打動人心的莫過于許淵沖先生對中華詩詞的演說了,老人家一輩子致力于翻譯中國古典詩詞,為的是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夠了解我們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中國的詩詞走向世界,永恒而不朽。老人雖已到耄耋之年,然而每當其談到中國的古典詩詞時,雙眼便包含崇敬與深情,仿佛赤子之于母親,一雙顫抖的手不住地在身前比劃著什么。先生所為,何嘗不是“知新”?將弘揚中華文化作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并將自己對文化的熱愛和對工作的負責作為一種新的精神,新的文化融入傳統文化當中,使其得到拓展和創新。
建筑學家梁思成對傳統建筑的研究和保護可謂是嘔心瀝血。戰亂年代,一代大家,纖弱文人,穿越戰火烽煙,可能只是為著別人眼中的一椽破屋,幾處斷壁殘垣。建國后,當當時的北京市委決定“要打破舊的格局給與我們的限制和束縛”,北京古建筑被大規模地拆除時,先生懷著一顆溫故的心,奔走呼吁,四處游說、以致痛哭流涕。雖未能力挽狂瀾,但先生身上偉大的歷史責任感和高尚的職業情操也必定會作為一種新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力量傾注于傳統文化之中,從而實現對文化的“知新”。是的,先生做到了,而我們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溫故”是對文化的學習與傳承,但不是利用,“知新”是對文化的拓展和創新,但卻不能對文化進行過度的商業消費。在前不久的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的可可西里和鼓浪嶼申遺成功,作為國人當然對此感到自豪和高興。但是,當有人問:“你們為什么會這么熱衷于申遺呢?”,卻有人這樣說:“申遺了,來的人就多了,就有錢可賺了。”這種在經濟利益驅使下的所謂熱愛中華文化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熱愛,更不是對文化的“溫故”和“知新”,真正的“溫故”和“知新”是由衷地自覺地對文化的學習,傳承,弘揚和創新。
“溫故”:學習傳統文化,“知新”:弘揚且創新中華文化。這就是當代“溫故”和“知新”的含義,也是每個中國人身上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和崇高責任,重任在肩,我輩定當奮然前行。
作文點評:
文筆質樸,行文流暢,更難得的是那份家國情懷。
上一篇:陳冠甫《溫故與知新》原創高中作文
下一篇:劉舒揚《溯洄而上》抒情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