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歡,不欣賞,更不贊成給人給物貼標簽,尤其是那些“中國式”標簽。
從以前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到現在的“中國式過馬路”,這些所謂的“中國式”標簽,體現了什么呢?
有人說,中國人不守規矩,過馬路不走人行橫道,愛闖紅燈;坐公交車不知道排隊,就知道一窩蜂往車門那里擠。誠然,這是一個不爭的實施,似乎每天都在中國的每個城市都上演著。但是既然是“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坐公交”,想來這現象應該是中國獨有,具有“中國知識產權”。但事實呢?難道其他地方真的沒有么?弄不好這所謂的“中國式”標簽僅僅是國人自欺欺人、自取其辱的生動寫照吧。
當然,因為貼了這些所謂的“中國式”標簽,自然也要解決這些中國式的不文明現象。世道在變,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從野蠻走向文明,從文明走向更文明,自然也是必然,更是值得肯定的。
整治的效果如何,終究是要看人民的回應。結果呢,有所改觀,但并不顯著。
我等公交車的時候,看到黑壓壓的人群不約而同地涌向公交車門,拼了老命要從那扇小小的玻璃門擠進去,真的是讓人不寒而栗,退避三舍。經歷多了,也不免多想,為什么國人熱衷于此呢?
我覺得這現狀,客觀上反映的是中國人的焦慮,對資源控制的一種渴望。如果我們的公眾資源多一點,每個人都可以順利地擠上公交車,或者上車以后還能有個座位,想來大家也不必急著擠上車,應該會從容地排隊等車了。
“中國式”標簽背后隱藏著濃濃的現實國情,所以,這種種的不文明不應該簡單地歸咎于國民素質,而是應該好好反思我們的政府究竟應該提供怎樣的社會公共服務。
拒絕“中國式”標簽,應該從政府做起。
上一篇:魏碩《抉擇的路》抒情高中作文
下一篇:李佳《拒絕做言語上的巨人》議論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