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天地和而萬物生。 ——題記
千百年來,“和”儼然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印記,深深地印在每個人的心中。“和”不僅是一種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種社會的文明追求。唯有“和”,才能把各方力量團結起來,減少矛盾與沖突,向著一個目標共同前進。
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若沒有了“和”,就少了很多快樂與幸福;同樣,一個隊伍沒有了“和”,就會缺少凝聚力,在面臨挑戰時就會潰不成軍;社會上若沒有了“和”,就會事故頻發,人心惶惶;一個國家、民族若沒有了“和”,它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可見,“和”之于我們的重要。中華民族大家庭有了“和”,才能萬事興。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一個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過程,而不是去求取各方面完全一樣。完全相同并不意味著“和”;同樣,巨大差異也可以通過溝通和理解去達到“和”。當你的意見和其他人產生巨大分歧時,要試著去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要著急去改變別人的想法,只有“存異”才能“求同”。這條偉大的外交方針,同樣適用于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
用暴力手段去追求和諧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和。——莎士比亞。
歐洲數千年歷史,多少統治者、軍事家想通過戰爭去統一歐洲,最終都以慘敗為結尾。而上世紀九十年代,以歐洲煤鋼共同體為基礎而成立的歐盟,卻實現了千百年來多少野心家們的夢想。成員國之間經濟上的相互支持和政治上的信任,鑄成了歐洲的“和”,一舉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政治實體。這也最好地詮釋了“和”的意義。
大到國與國,小到人與人,都需要“和”。在日常生活中, “和”是人際關系的減震器、潤滑油,是生活的芳香劑。“和”可以在我們出現誤會、產生分歧、發生矛盾時,充當調停人,化一場既惱人難堪又劍拔弩張的干戈為玉帛。所以,當我們爭吵得面紅耳赤幾乎兵刃相向時,為何不試著聽從“和”的召喚和教誨,心平氣和地伸出雙手與對方相握?當我們冷戰靜坐相對無言時,為何不讓“和”來解開我們心中的結,誠心真意地給對方一個友好的微笑?“和”是針,是線,輕柔地縫補著我們生活中的裂痕;“和”是光,是熱,驅散著我們心中的陰云和寒冷。
每個人都真誠地追求“和”,我們的家園才能變得更美好!
上一篇:徐思穎《和》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鄭夢迪《和》議論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