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懶”萌發創新
吉雅朗是美國一家公司的打字員。作為打字員,他每天都干著千篇一律、單調乏味的活兒:把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分別打在信封上和信紙上。這僅僅是一種“熟練工”干的活兒,永無休止的重復勞動,從中得不到一點創造的樂趣,許多人干著干著就產生了厭煩情緒。
吉雅朗在這個位置上整整干了十多年!呆板、枯燥、沒有情趣的勞動使他覺得又累又乏。一天下來,盡管沒有付出多少體力和腦力,但他仍感到非常疲倦,老是提不起精神。他不止一次地在想怎樣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和工作環境,在單調乏味的工作中注入一點新意呢?他又想道,是不是可以想想辦法,把這些永無休止的重復勞動簡化一下,節約出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呢?
這個“偷懶”的念頭留在他的心底久久沒有抹去,特別是在他心煩意亂、疲倦無力時,改變現狀的欲望就更加強烈。無論在工作時,還是下了班,一個實施“偷懶”的設想在他腦海里萌生:
“在信紙上打一次收信人的姓名、地址,而在信封上填收信人地址和姓名的地方剪一個洞,或貼上透明紙,只要信紙、信封上寫地址和姓名的位置是對應的,這樣就可以簡化工作,節省時間和人力了。”
他悄悄地作了試驗,在試驗中逐步完善了設想中的不足之處。直到自己完全滿意了這種“偷懶操作法”,才正式向公司提了出來。
對于吉雅朗的“偷懶”行為,公司的頭兒并沒有指責和阻撓,反而鼓勵和嘉獎了他。他的新方法很快就得到了采納和推廣。
吉雅朗的發明極其微小,而他的這個創新所帶來了好處是全球性的。隨著他的做法在美國傳開,很快就風行了全世界。許許多多的公司都采納了他的方式來處理同類的文件,節省了無法計算的時間和勞動力。在我國,郵電系統的電報,在電文和電報封皮的處理上,也采用了這種方法。
上一篇:龍飛鳳舞的背后
下一篇:“逃學”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