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培育新體系的創立
蔡友銘是農家子弟,工作勤奮努力,逐步成為了林業站花卉專業的技術骨干。在博覽會中蔡友銘在被那五彩繽紛的花卉世界深深地吸引,也被這些花卉優良的質地、眾多的品種所折服。他想:一定要在花卉業上有所作為;一定要學習國外先進的花卉種植技術,改變國內落后的花卉生產狀況。
1992年初,蔡友銘擔任新組建的上海市花卉良種試驗場場長,受組織派遣,遠赴花卉出口大國荷蘭考察進修。他以更大的責任心、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刻苦的學習中去。
通過出國考察,蔡友銘進一步認識到我國在花卉生產上與國外的差距所在,更激發了他在科技創新上下功夫,致力于改變我國花卉生產落后面貌的決心與信心。
康乃馨是上海市場上消費量最大的花卉,但基本上依賴進口。于是,蔡友銘開始潛心鉆研康乃馨的種苗繁育和栽培技術。經過摸索研究,蔡友銘針對傳統育種存在的問題,創建了母本圃、采穗圃和扦插圃這“三圃”育苗體系:
蔡友銘迎合市場需求,根據氣候和立地條件的不同,篩選出適宜品種。在母本圃和采穗圃,育苗選用泥炭配置營養基質,并經蒸汽嚴格消毒。澆水采用滴灌,不僅節約了用水,而且避免了過去澆水噴灑不均造成積水而誘發的病害。溫光管理采用智能化溫室自動調節,整個生產區環境嚴格與外界隔離,注意消毒和病蟲害控制。
在扦插圃時,蔡友銘除了采用科學的基質,配備良好的遮蔭、噴霧等設施,加強日常管理外,還注意每次扦插前都對基質進行蒸汽嚴格消毒;所有插穗都經低溫處理等。這樣,他們生產出的種苗不僅粗壯,而且病蟲害少、生理活性強,使康乃馨種苗的質量產生了質的飛躍。
同時,蔡友銘又先后從國外引進100多個康乃馨品種,選育出了30多個冬季和夏季型品種,實現了周年均衡供花。他還下海南、上東北、赴青海,在不同緯度的地區進行試驗,掌握了利用適度高海拔生態條件繁育優質種苗的技術,使康乃馨種苗覆蓋全國90%以上的地區。
1994年,蔡友銘在皖南山區建立試驗基地。他憑著堅忍不拔的頑強毅力,通過多年實踐,終于一改過去的傳統做法,創建了低緯度高海拔種球繁育體系。
蔡友銘還獨創“宿根冷藏技術”解決了滿天星花卉安全越夏難題;采取變溫、摘心、加溫加光等技術,綜合運用光、溫、肥調節技術,使香石竹、唐菖蒲、滿天星、郁金香等多種花卉,能根據市場消費需求的花期栽培,實現優質高產。
1994年,28歲的蔡友銘擔任了上海市林業站站長職務。根據花卉生產特點,他提出了“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據,產前種苗服務,產中技術指導,產后協助銷售”的花卉經營策略。并大膽實施“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機制,把培育的花卉種苗賣給農戶,指導農戶栽培,再向他們收購成品花卉銷售到市場上。
蔡友銘還十分重視培養青年科技人員,為上海林業花卉的大發展蓄備后勁。在蔡友銘的領導下,從1994年至2000年,上海市花卉良種試驗場的資產增長了15倍,生產規模擴大了15倍,技術人員增加了10倍。
在為花卉事業嘔心瀝血創業的過程中,蔡友銘先后獲得“上海市新長征突擊手”“上海市綠化先進個人”“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等光榮稱號。他說:“花卉業是上海發展都市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引來春色滿人間,我將樂此不疲。”
上一篇:船員制作早期的餅干
下一篇:蔡順一心盡孝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