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輔佐勾踐滅吳的謀士
——輔佐勾踐滅吳的謀士
范蠡(前536—前448),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道家和經濟學家。被后人尊稱為“商圣”,“南陽五圣”之一,他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他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
范蠡,字少伯,又名鴟夷子皮、陶朱公。原為楚宛三戶(今安徽宣城)人,先后移居越、齊二國。青少年時代就失去父母,同兄嫂一起過著貧苦的生活。他曾經拜計然(又名辛文子)為師,研習治國治軍的方策,博學多才,“有圣賢之明”,但是懷才不遇。因而“倜儻負俗”,行為怪異,被視為狂人。直到遇見具有識才之明的文種,范蠡的生活才發生突然轉變。
文種當時是楚國宛陵的地方官,早就聽說當地有賢者,但未能找到。范蠡的怪異行為引起了文種的注意。二人一見如故,“終日而語,疾陳霸王之道”,“志合意同”。此后交往日益加深。當時已出逃吳國的伍子胥派人邀文種去吳國。文種與范蠡商量何去何從。范蠡分析楚、吳、越三國形勢,認為當時正處于吳越爭雄之時,吳越之間矛盾日益激化,楚越之間存在著聯兵伐吳的關系,“霸業創立,非吳即越”。他還認為,“君子逢時,不入讎邦”,犯不著為伍子胥報殺父之仇而“失故國之親”。因此,他建議去越國,并表示愿意和文種一起去。于是,二人先后離楚入越,受到越王允常重用,被任命為大夫。范蠡從此登上政治、軍事舞臺。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亡,他的兒子勾踐繼位。范蠡和文種繼續得到重用,主持越國軍政。公元前494年,勾踐得知吳國加緊練兵,準備伐越,決定先發制人,出兵攻吳。范蠡認為越國實力不充足,準備不充分,時機不成熟,勸勾踐改變決定。勾踐不聽,堅持出兵,以舟師進攻吳國的震澤。結果,越軍大敗。勾踐率殘余越軍退守會稽山,被吳軍團團包圍。這時,勾踐方才悔悟,對范蠡說:“當初不聽你的話,致遭如此失敗。現在該怎么辦?”范蠡認為,為了避免亡軍亡國的結局,唯一的辦法是求和圖存,等待時機,另謀興復。
勾踐采納了范蠡的方策,派文種到吳國求和。經過多方努力,始得吳王夫差允許。自此以后,范蠡先是隨勾踐到吳國當人質,過了三年忍辱負重的奴仆生活。被遣返回國以后,又協助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振興越國,伺機滅吳。
滅吳興越之戰,是一場扶危定傾、轉敗為勝的戰爭,因而也是一場依靠堅強毅力和正確謀略取勝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作為主要決策者和指揮者之一的范蠡,“勇而善謀”,“苦身戮力,與勾踐深謀二十余年”,對取得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經過六年奮戰,終于攻陷姑蘇,滅亡吳國。然后乘勝北進,與中原諸侯會盟,取代吳國的霸主地位,橫行江淮,稱霸中原,國勢達到鼎盛階段。
上一篇:艾哈邁德·蘇加諾——印尼開國之父
下一篇:讓愛是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