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古文“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自《論語·八佾》,原文為: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意思是: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季氏是春秋末期魯國的新興貴族,也稱季孫氏。當時,魯國季孫、孟孫、叔孫三家,世代為卿,權重勢大;尤其是季氏,好幾代都操縱著政權,國君實際上已在他們的控制之下,魯昭公曾被他們打敗,逃往齊國;魯哀公也被他們打得逃往衛國、鄒國和越國;到魯悼公,更幾乎只掛個“國君”的空名了。
至于“八佾舞于庭”而激起孔子憤怒的這個季氏,究竟是季氏的哪一代?原文中沒有說明,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和《漢書·劉向傳》中記載,季氏可能是昭公、定公時的季平子,即季孫如意,他不僅不把國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天子。
以當時宮廷的舞樂隊來說,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即八人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魯昭公應用六佾,只有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卻故意打破老規矩,偏要設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樂隊,所以孔子談到季氏時,就憤怒地說:“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當一個人講出這句話時,表示他的忍耐功夫已達極限,這時應適時宣泄情緒,身心才能保持健康。
上一篇: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下一篇:智慧使你脫離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