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任何知識都是有用的
從父母的嘴里,馮玉祥體會不到他們說的祖上有多么顯赫的地位,家境有多么的優渥。在馮玉祥的眼里,看到的更多是父母對于鴉片的癡迷,經常是家里僅有一點錢,父母也把它揮霍在鴉片上。更可怕的是有時煙癮犯了,家里沒有了錢,就會把家里稍微值點錢的家當,拿到典當行當了錢來購買鴉片。
面對這樣的父母,可以想像馮玉祥從小過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也沒有穿過一次新鞋子。唯一值得慶幸的一件事,就是讀了三個月的私塾,這三個月的私塾原本也沒有馮玉祥的份,是為他哥哥準備的,誰知哥哥卻當兵走了,最后好事落到了馮玉祥的頭上。
這三個月讓十二歲的馮玉祥第一次明白,知識可以改變一個人。私塾先生在這段日子對馮玉祥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也是,現在你認為讀的那些書沒有用,但等到有一天,你就會發現都是有用的。
三個月后,十二歲的馮玉祥成為了清政府軍營中的一員。本來十二歲是不可以入伍的,但長得高高大大的馮玉祥虛報了自己的年紀,馮玉祥心里清楚,像他這樣的男孩子呆在一貧如洗的家里,不出來當兵吃上皇糧,不是被餓死,也會被父母的鴉片煙嗆死。何況當兵還給餉銀,雖然少,但對于窮困的家庭來說,也是一筆收入。
在軍營里,馮玉祥雖只有十二歲,但卻比一般的人高,而且氣力過人,人們都稱他為“馮大個子”。馮玉祥才不管人們怎么稱呼他,他只知道到了部隊,就要出人頭地,就得想辦法成為軍官,拿到更多的餉銀,寄回家里,讓自己的父母能夠有余力養活弟弟妹妹,讓弟弟妹妹能夠看到這個家還有點希望的影子。
可怎么引起軍官的注意,怎么從士兵當中脫穎而出呢?馮玉祥想來想去,終于發現只要擁有一副好嗓子,能夠喊合格的口令,工資就能夠高一點,就能夠實現從士兵中的第一次突圍。于是,馮玉祥每天一大早的第一件事,就是練嗓子,對著天空大喊大叫,每當他的聲音在軍營里回蕩的時候,別的士兵就對他怒吼,馮大個,你是不是有病,你不睡覺別人也不要睡覺?馮玉祥才不管這些,他有時候走在路上,也是一邊走一邊喊操,別人一聽,都說他神經病又發作了。
春去秋來,四年的時間過去,馮玉祥終于練出了一副喊操的好嗓子,也終于升職為喊操員,月餉也一下子可以拿到四兩八錢的銀子了。但馮玉祥不甘心,他開始向更高的方向努力,他讀《操法》《陣法》《孫子兵法》等在軍隊用得著的書。可他就三個月的私塾底子,有些文章一看猶如看天書,但馮玉祥卻不肯罷休,他到處向人求教。有時為了一句話,他弄不懂,他也會半夜去敲人家的門請教。
就這樣一個字,一句話地學習,可他白天要操練,晚上又要看書,和他一起的士兵,都說馮大個不會瘋掉,也會累死。還有些卻說他一個士兵卻要去想將軍的事情,這不是自己在給自己找死嗎?馮玉祥根本不管別人怎么看自己,他只會對那些好心勸他放棄的人說,我就是想多讀一點書,讓自己活得盡可能地明白一點,否則我這一輩子也會像身邊的人一樣,一生庸碌無知,只知道坐吃等死,那就會很可怕。
一些老兵看不慣馮玉祥的行為,就故意和他作對,有時候干脆把馮玉祥看書的桌子掀翻,說你喜歡看書寫字,我就喜歡掀桌子!馮玉祥并不和這樣的人一般見識,別人愛掀,他就換個地方繼續自己的看書寫字。還有些人把馮玉祥晚上看書的蠟燭奪走,說,蠟燭不是發給你一個人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份!馮玉祥也不爭,自己掏錢購買蠟燭看書。又有人說他的蠟燭火影響別人睡覺,馮玉祥又想個辦法,在床頭的墻上掏一個洞出來,把蠟燭放在里面,外面糊一層白紙,把頭湊在洞里看書。
但嘲諷馮玉祥的聲音仍不斷,說馮玉祥是想當官想瘋了,馮玉祥仍不計較別人說什么,還是只看自己的書,他的心里明白,如果自己不想一輩子和這樣的一群人呆在一起,自己就必須做出改變,讓知識來武裝自己。
馮玉祥是對的,他的勤學苦讀讓他每次考試的時候都獲得第一名,并在1903年被保薦六品軍功,于一年當中獲得兩次晉升的機會,但馮玉祥并沒有就此放棄自學的機會,他還把一位落魄的山東秀才請到家里,每月給他點錢,讓他給自己講解《論語》《孟子》,以及各種古詩詞,古兵法。正是這樣癡迷學習的經歷,最后成就了馮玉祥的一生。
所以我們說,一個人什么時候都必須學習,任何知識對于一個人來說,最后都會是用得著的。
上一篇:馮如:讓夢想飛翔
下一篇:劉謙:偶像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