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比什么都想要的人更容易成功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說,現代人之所以活得那么累,心里很容易產生挫折感和焦慮感,是因為迷失和被淹沒在各種目標中。簡單來說,就是想的或想要的太多,而一時間又達不到目標,求而不得導致的痛苦。
其實,要破除這個魔咒也不難,兩個字即可——專注。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過一個現象:太陽普照著萬物,可任它再怎么發光發熱,也無法點燃地上的柴火;如果拿著一面小小的凸透鏡,只要讓一小束陽光長時間地聚集在某個點上,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能把柴火點燃。
這說明什么呢?強大的力量分散在諸多方面,會變得絲毫不起眼;微弱的能量集中在一起,卻能創造意想不到的奇跡。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幾件事情上,不是明智的選擇,而是不切實際的考慮。即便是這樣做了,那幾件事情都不會做得太好。
你看,獅子追趕獵物的時候,就緊盯著前面的目標窮追不舍,就算身邊出現其他的獵物,距離更近,它也不會更改目標。難道獅子的視野不開闊嗎?難道它是不想獲得更多的獵物嗎?當然不是。獅子追趕獵物,不僅是速度的較量,還是體能的較量,只要盯緊一個目標,當獵物跑累了,很可能就成了獅子的美餐。如果獅子頻繁更換目標,新獵物體能充沛,跑得更快、更久,獅子遲早會因疲憊不堪而放棄,到時候一無所獲。
1991年美國獨立日的那個周末,巴菲特與蓋茨見面了。
對于兩位巨人的第一次會面,很多人都在仔細觀察。他們是《福布斯》財富榜上爭相被人比較的對象,且在某些方面很相似,比如遇到不熱衷的話題,都會盡量選擇結束。然而,會話進行了幾分鐘后,兩個人竟完全進入了深入交流的狀態,他們從花園來到海灘,根本沒有注意到身后隨行的人,包括一些舉足輕重的人物。后來,還是蓋茨的父親提醒他們,說希望他們能夠融入大家的這場派對,不要總是兩個人說話。
一直到太陽落山,雞尾酒會開始,巴菲特與蓋茨的談話還沒有結束。蓋茨之前過來時乘坐的飛機將在傍晚離開,但是飛機走了,蓋茨卻留了下來,他依然享受與巴菲特聊天的樂趣。晚餐時,蓋茨的父親問了大家一個問題:“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巴菲特的回答是“專注”,而蓋茨的答案與之一樣。
無論是巴菲特還是比爾·蓋茨,都將人生的成就歸結于“專注”。那么,何謂專注呢?
臺灣著名劇作家、導演李國修,在年少時曾經抱怨過自己的父親——臺灣唯一會做京劇戲靴的人,他說:“你做了一輩子鞋,也沒見你發財。”就是這句話,李國修惹來了一頓痛罵:“你爸爸我從16歲開始做學徒,就靠著這一雙手,你們五個孩子長大到今天,哪一個少吃一頓飯,少穿一件衣裳?人一輩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圓滿。”
我們不求像巴菲特和蓋茨那樣,成為千萬人矚目的名人,我們只要問問自己的內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我人生中最主要的?找到那個最想要、最適合自己的目標,將其他的目標刪掉,不再三心二意、不再朝秦暮楚、不再站這山望那山高,就足以告別平庸,出類拔萃了。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永遠比什么都想要的人,更容易成功。
上一篇:留意點點滴滴,從中抓住更多的機遇
下一篇:窮的時候覺得有錢幸福,有錢了卻又覺得錢帶不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