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鎮南關(關外即安南境)
崔嵬分茅嶺(3),鎮南扼雄關(4)。
持節始入交(5),山路何郁盤(6)。
喬林映前旌,鳴騶歷層巒(7)。
綸命白天下(8),恩光回日南(9)。
道路盡膜拜(10),冠帶爭駿奔(11)。
語言雖假譯(12),文物亦可觀。
藐茲溟海壖(13),聲教古所漸(14)。
詩詞類別:寫景抒情
來源:《粵西詩載》
相關作品:龍州仙巖次湛內翰韻
(1)鎮南關:在廣西憑祥市西南,亦名大南關、鷄陵關、界首關,一九五二改爲睦南關,一九五六年又改爲友誼關,關外即越南之諒山省。
(2)安南:即今越南。
(3)崔嵬:高聳貌。分茅嶺:即十萬大山,在廣西防城縣西。山頂產茅,草頭南北異向。相傳馬援征交阯,立銅柱于此,以表漢界。
(4)扼:據守。
(5)持節:古使臣出使,必持節以作憑證。節,符節。 交:交阯,越南的舊稱。
(6)郁盤:彎曲。
(7)鳴騶:騶貴出行,隨從的騎卒吆喝開道,曰嗚騶。騶,開道引馬的騎卒。
(8)綸命;皇帝的命令。
(9)恩光:恩寵的光輝,指皇帝的恩惠。 日南:指安南。
(10)膜拜:合掌加額,伏地跪拜。
(11)冠帶:借指士族、官吏。 駿奔:奔走。
(12)假譯:通過翻譯。
(13)溟海:大海。 壖:空地、余地。
(14)聲教:聲威和教化。 漸:浸潤,感化。
潘希曾
潘希曾(公元一四七六——一五三二年),字仲魯,明代金華(今浙江金華縣)人。弘治十五年(公元一五○二進士,授庶吉士后爲兵科給事中,出覈湖廣貴州軍儲,歸后因不賂劉瑾,被瑾矯詔廷杖并除名。正德五年(公元一五一○)瑾被誅后,方起爲吏科右給事中,官至兵部左右侍郎。時惠州農民起義,希曾曾往鎮壓。后又代右都御史盛應期治黃河,筑堤長一百四十余里。有《竹澗集》、《竹澗奏議》。
朝代:明代
籍貫:浙江金華
上一篇:魯鐸《全州引路松三首》寫景抒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劉克莊《初游水東諸洞次同游韻二首》寫景抒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