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蜀相》詠[四川]·武侯祠的山水名勝詩詞賞析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①。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②。
出師未捷身先死③,長使英雄淚滿襟④。
【題解】
蜀相即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杜甫乾元二年(759)十二月到達成都,略略安頓,已是上元元年(760)春天,即去武侯祠憑吊諸葛亮。武侯祠系西晉末年十六國成(漢)李雄為紀(jì)念三國蜀丞相武鄉(xiāng)侯諸葛亮而建,原在成都少城內(nèi),后遷至南郊,與蜀先主劉備昭烈廟相鄰。明初將武侯祠并入昭烈廟。現(xiàn)存殿宇系清康熙年間重建。祠內(nèi)古柏蔥郁,環(huán)境幽雅。東西偏殿有關(guān)羽、張飛等塑像,東西兩廊分別塑蜀漢文官武將28人,形態(tài)生動。諸葛亮殿正中為武侯貼金塑像,兩側(cè)為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塑像。殿內(nèi)外匾對甚多。蜀漢在三國時實力小于魏、吳,終諸葛亮一生也未能完成其統(tǒng)一中國的愿望,因此他只是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英雄的一員。但后世諸葛亮卻受到特別的尊崇,除了其他原因以外,諸葛亮的“君臣已與時際會”的經(jīng)歷特別能引起中國古代讀書人的興趣應(yīng)是一個重要原因。劉備三顧茅廬,滿足了讀書人的某種心理,而諸葛亮由布衣而為“為帝王師”,又體現(xiàn)了讀書人一種最高人生愿望,甚至諸葛亮的壯志難酬也極易引起處于各種境況的讀書人的心理共鳴。所以許多古代讀書人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將諸葛亮作為自己的精神楷模。李白公開自稱“余亦南陽子,時為梁甫吟”(《留別王司馬嵩》),杜甫則“屢入武侯祠”(《諸葛廟》),“愁來梁甫吟”(《初冬》)。一生“竊比稷與契”的杜甫對諸葛亮特別地敬仰,所謂“諸葛大名垂宇宙”、“萬古靈霄一羽毛”(《詠懷古跡》),表達了杜甫對諸葛亮的心靈向往。此詩前四句狀祠堂之景,后四句緬懷諸葛亮之事,沉摯悲壯而情景交融,加之對仗工整,聲調(diào)和諧,語言精練,是歷來傳誦的名篇。
【作者】
杜甫,唐代詩人,生平見前山東《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
【注釋】
①錦官城:即成都。森森:樹木茂盛貌。②“三顧”兩句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經(jīng)歷和業(yè)績,包括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輔助劉備開創(chuàng)基業(yè),輔佐劉禪支撐危局等事跡。③此句寫公元234年,諸葛亮進攻中原未竟病逝于武功五丈原。④英雄:泛指后代的志士。
上一篇:(宋)陸游《青羊?qū)m小飲贈道士》詠四川青羊?qū)m詩詞
下一篇:(晉)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詠四川成都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