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菘《八月十八日同介公楞伽山看串月,歌以紀之》詠[江蘇]·支硎山的山水名勝詩詞賞析
(清)徐菘
吳門山水誰最勝?石湖一片明如鏡。緣涯上聳楞伽山,東望澹臺恰相映①。虎丘八月齊停橈②,歌樓舞榭喧笙簫。大潮望后甫三日③,游人盡向行春橋④。為言串月此間有,張燈酣宴忘夜久。惟有知者百余人,兀坐望湖亭上守⑤。我來亭上已幾回,移筇啜茗趺蒼臺⑥。月高一丈始吐出,層層金塔重湖開。塔尖倒射楞伽下,流光十里從中瀉。中間村落與沙洲,如現欄干及檐瓦。觀者撫掌稱大奇,試問游船都不知⑦。昔人所見更奇絕,寶帶橋橫作天闕。玉輪初出無纖云,六十二洪各一月。斯時白道當橋中,或言十七、十九日猶同⑧。山僧閉戶樵夫返,何人清興窺朦朧⑨。
【題解】支硎山又名楞伽山、上方山、報恩山、觀音山。在蘇州城西12公里,東臨石湖,迤北為寶積山、郊山。山多平石,晉高僧支遁曾隱此,平石為“硎”,故名支硎。五代時山上有觀音院,唐建報恩寺。原有南、中、北峰三寺,均廢,存塔名楞伽寺塔。此詩記載了農歷八月十八日楞伽山(支硎山)觀月的盛況,描繪了神奇的“串月”景觀。
【作者】
徐菘,字松之,清吳江(今屬江蘇)人。好游覽,與友人張大純共輯蘇州景物詩,名之《百城煙水》。
【注釋】
①澹臺:澹臺湖,在蘇州東南蘇嘉公路旁,東傍寶帶橋和大運河,西通石湖。 《吳地記》載,孔子弟子澹臺子羽南游居此,后宅陷為湖。②此句說,中秋時節,游船都泊在虎丘山下。《吳縣志》載:中秋虎丘賞月,士女“駕畫舫,臨彩鹢,徜徉于斟酌橋一帶,如魚尾之相接,日打招。”③望:農歷月半稱望。望后三日:即詩題所說八月十八。④行春橋:九拱石橋,跨石湖北渚。這兩句說,八月十八日為石湖“串月”盛會,虎丘的游人都涌向這里來了。⑤望湖亭:在楞伽寺塔前平地上,在此觀看串月盛景最宜。今存遺址。⑥筇:手杖。趺:盤足而坐。啜茗:喝茶。自此句換韻,下一段描繪串月之景。⑦“月高”八句,描繪石湖串月勝景。所謂“串月”,是指月亮初上,九孔行春橋每洞一月,猶如一弦貫串。從望湖亭上俯看,湖面上顯現出楞伽寺塔倒影,月光隨波從影中的塔尖流瀉,沙洲、村房也似倒映在水練中。這種景觀,惟“月光出上,正對環洞”,方“一環一月”,乃是一種在特定時間、地點和條件下的奇觀。所謂“六十二洪”,當是寶帶橋53洞和行春橋9洞的合計。洪,當作拱,橋拱。⑧“山僧”兩句說,看串月的人漸漸散去了,卻還有人興致未盡,對著朦朧的月色不肯離去。
上一篇:(元)倪瓚《登天平》詠江蘇天平山詩詞
下一篇:(明)王稚登《看梅過玄墓山中》詠江蘇鄧尉山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