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詠平涼·四·詩詠《清·張伯魁》原文與翻譯、賞析
東 臺
霜落山頭度曉鐘,懸崖峭壁盡蒼松。
入云遙指青云路,日落東巖第一峰。
登崆峒
直到崆峒頂,見石不見土。
危途履巉巖,曲折不可數。
前峰高百丈,元鶴焉能睹。
力盡未暇喘,目眩不敢俯。
陰洞星象寒,陽崖日月聚。
石狀森相向,距角欲脊怒。
中有神仙跡,騰上分金縷。
絕頂多悲風,飄搖黃鵠羽。
不忍舍此去,何當出環宇。
崆峒山歌
君不見崆峒之山直上四萬八千尺,
乃是廣成子之所宅。
天光樹影相磨欦,石狀萬古空中白。
二十八宿森開張,三十六帝參翱翔。
天風吹落瑤臺雪,千崖萬洞爭浩潔。
日月徘徊于其中,不知出入光景滅。
五臺高下列層巒,璀璀燦燦尤奇絕。
夕陽倒影搖石彩,一塔照耀金銀闕。
穴網昆盧相對起,普賢五老如附耳。
百泉同會仙人橋,日夜奔流涇河水。
疾則礔礪徐則文,清瀨皓石相與終。
水風相生霎然止。
無惡獸兮與毒蛇,嗥蒼鹿兮啼青兕。
淅水狂夫警魂魄,以手據石而直視。
問道宮前五珠松,萬年青青青不死。
松樹根如青銅屈,老龍抱歸幽潭里。
若有人兮松之下,騎北斗兮履天紀。
授我以五龍之秘法,金泥玳檢青云笈。
堯舜文康已邈矣,我思古人何嗟及。
吾聞西方有昆侖,其上可以摘星辰。
中有西王母,朝朝朝紫宸。
八駿天上來,元鶴如車輪,
元氣出入仙人迎。
黃河九曲曲入海,朝日夕月含神光,
使我目極空斷腸。
空斷腸,君不見崆峒之山萬千峰,
峰峰相向磨青蒼。
題崆峒
直上崆峒巔,滿山生暮煙。
神仙不可見,秋月自娟娟。
翹首問山靈,朝朝云霧里。
豈徒愜隱淪,為國作霖雨。
朝出崆峒境,塵懷從此去。
回首霧氣生,知是經行處。
吳玠墓碑詩
六百年前墓,艱難百戰身。
弟兄溥舊澤,南北依孤臣。
哀角秋聲亂,奇兵地勢屯。
宣揚慚德簿,五宇欲通神。
[作者簡介]張伯魁,字春溪,海鹽縣(今屬浙江)人,嘉慶二十二年(1817)調任平涼知府。對王肇衍、閻曾履志稿“刪繁就簡,重加纂修”,在嘉慶二十四年五月刻版印行《崆峒山志》,共12目。
[說明]《崆峒山志》《柳湖書院志》收張伯魁詩文較多。張伯魁在平涼任職時重視修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上一篇:清·張壽峒《東臺》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民國·張群《東野縣長經營靈臺初成》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