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張載《七哀詩二首錄一》詠[河南]·邙山的山水名勝詩詞賞析
(晉)張載
北芒何壘壘①?高陵有四五②。
借問誰家墳? 皆云漢世主。
恭文遙相望③,原陵郁膴膴④。
季世喪亂起⑤,賊盜如豺虎。
毀攘過一抔, 便房啟幽戶⑥。
珠柙離玉體⑦,珍寶見剽虜⑧。
園寢化為墟⑨,周墉無遺堵⑩。
蒙籠荊棘生, 蹊徑登童豎。
狐兔窟其中, 蕪穢不復掃。
頹隴并墾發, 萌隸營農圃(11)。
昔為萬乘君, 今為丘中土。
感彼雍門言⑿,凄愴哀往古。
【題解】
邙山又名芒山,古亦稱平逢山或郟山。在洛陽北,黃河之南,為崤山支脈,東西長190余公里。因土質深厚,地近京畿,漢代成為安葬死者的地方,歷代在洛陽的帝王將相、皇親國戚,死后多葬于此,墓冢眾多。此篇通過對漢代帝王高陵經漢末兵火而荒穢的描寫,表達了對戰亂的哀怨。七哀,魏晉樂府詩題,表示哀思之多。唐呂向謂:“七哀,謂痛而哀,義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聞見而哀,口嘆而哀,鼻酸而哀也。”
【作者】
張載,西晉文學家。字孟陽,安平觀津(治在今河北武邑)人。博學善屬文,曾作《蒙汜賦》,傅玄見而奇之,為之延譽,太康中為著作郎、樂安相,出為弘農太守,拜中書侍郎,見世亂紛紜,托病告歸。以《劍閣銘》著名,被奉為“文章典則”,明人張溥將其詩文與張協作品輯為一編,名《張孟陽、景陽集》。
【注釋】
①壘壘:墓冢相連排列。②高陵:高大的帝王墳墓。③恭文:東漢安帝劉祜墓名恭陵,漢靈帝劉宏墓名文陵。④原陵:漢光武帝劉秀墓冢名。郁膴膴(wu):樹木長得美觀茂密。膴膴,肥美的樣子。⑤季世:末世。喪亂起:指東漢末年黃巾農民起義,董卓、袁紹、曹操等軍閥割據的混戰局面。⑥“毀攘”兩句以下寫董卓挾持漢獻帝西往長安時,令呂布焚燒宮室和發掘東漢諸陵及公卿墳墓一事。一抔(pou),一捧土,借指墳墓。便房,古代帝王、諸侯等墓葬中象征生人臥居之處的建筑,棺木置于其中。⑦珠柙(xia):即珠襦玉柙,古代帝、后及貴族的殮服。珠襦,以珠為襦,如鎧狀,連縫之,以黃金為縷,腰以下,玉為柙,至足,亦縫以黃金為縷。柙,同匣。今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即其實物。⑧此句是說陵墓中隨葬的金銀珠寶被盜掘一空。⑨園寢:建于墓所以便祭祀者。漢諸陵承襲秦制,陵前制廟,后制寢。寢,秦漢以后帝王陵墓上的正殿。顏師古注《漢書·韋玄成傳》: “寢者,陵上正殿,若平生露寢矣。”⑩周墉:陵墓周圍筑的墻壁。墉,小城。(11)萌隸:百姓。萌,通“氓”。(12)雍門言:桓譚《新論·琴道第十六》:雍門周以琴見孟嘗君,曰:“臣竊悲,千秋萬歲之后,墳墓生荊棘,狐兔穴其中,游兒牧豎,躑躅其足而歌其上,行人見之凄愴,曰: ‘孟堂君之尊貴,亦猶若是乎!’孟嘗君喟然嘆息,涕淚承睫。”
上一篇:(唐)張繼《宿白馬寺》詠河南白馬寺詩詞
下一篇:(明)范廷弼《謁關帝君墓祠》詠河南關林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