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荔浦鵝翎巖
誰謂劍閣險(2)?鵝翎險更奇。
誰謂齊云勝(3)?鵝翎勝與齊。
孤峰危峭壁,小徑通翠微(4)。
著履穿云竇,倚杖躡崔嵬。
石門天自造,一見驚且疑。
中有空洞天(5),宛若神人池。
入谷復(fù)出谷,猶有仙界遺。
禽鳥不到處,虎豹不敢棲。
萬山班若列(6),萬野坦如墀(7)。
水旋環(huán)若帶,花嗅醉如泥。
上有龍津吐(8),掛綴如琉璃。
隱隱月窟窩,皎皎素娥眉。
疑是巫山女,常輿云雨期(9)。
疑是玉臺觀(10),上帝移來峙。
疑是蓬萊島(11),秦皇望斷時(12)。
疑是商山擔(dān),四皓原採薇(13)。
疑是廬山鶴,欲度梁武騎。
疑是山鹿巔,飛錫先來記。
云移山自若,風(fēng)急無寧枝。
洞口浮煙薄,巖深暑氣微。
藤蘿生壁蘚,紅日照仙芝。
侃侃銘刻在(14),載有賢人題。
整容式莊誦(15),鏗然天籟希(16)。
臨神一展拜,恍然英爽依(17)。
崖高逈萬丈,躡足天可梯(18)。
此去云程近,爭有赤子啼(19)。
金聲鳴紫陌(20)。桴鼓續(xù)黃衣(21)。
山叟出新茗,老衲鈸空已(22)。
歸云遂返駕,疏雨濕征衣。
凜然一聲震,倏忽江霧迷。
何如赤松游(23),黃石神其機(24)。
何如華岳登(25),鬼谷呈其異(26)。
何如承露臺(27),折有金莖綺(28)。
何如仙人掌,調(diào)有玉屑巵(29)。
何如九疑上(30),丹霄從可幾(31)。
何如爛柯山,千古一局棋(32)。
何如天目山,湛湛玉泉池(33)。
何如瀑布山,泉沸勇如飛。
何如登云谷,萬山若轉(zhuǎn)移。
何如白鹿洞(34),朱陸辨支離(35)。
何如天真山,一覺悟天知。
嗟予初逝時(36),行邁且靡靡(37)。
登覽興便勃(38),徘徊日已西。
尚須期達(dá)士(39),重輿拜希夷(40)。
詩詞類別:寫景抒情
來源:《粵西詩載》
(1)荔浦:即今廣西荔浦縣。 鵝翎巖:在荔浦縣南七里,又名娥英巖。
(2)劍閣:棧道名。在四川劍閣縣東北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此處連山絕險,飛閣通衢,故稱劍閣。歷來爲(wèi)軍事戍守要地。
(3)齊云:齊云山,在安徽省南部休寧縣城西北,其上有香爐峰、五老峰等勝景,歷來爲(wèi)游覽勝地。
(4)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處。
(5)洞天:道教用以稱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謂洞中別有天地。
(6)班若列:好像是按位次排列一樣。
(7)墀(chí遲):殿上的空地。
(8)龍津:指泉水。
(9)“疑是”二句:宋玉《高唐賦》:“昔者先王游高唐,忽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爲(wèi)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爲(wèi)朝云,暮爲(wèi)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
(10)玉臺觀:天帝宮庭中的樓觀。
(11)蓬萊島:即蓬萊山,古代方士傳說爲(wèi)仙人所居。 《史記·封禪書》:“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在渤海中,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藥在焉。”
(12)秦皇:即秦始皇。秦始皇在統(tǒng)一中國后,曾敷遣方士攜童男童女到海上尋找蓬萊等三神山,冀得不死之藥,始終未果。
(13)“疑是商山”二句:意謂此山疑是四皓隱居的商山。 商山,在陜西商縣束,亦名商嶺、商坂。 四皓:漢初四隱士,即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避秦亂,隱于此。 採薇:指隱居。
(14)侃侃:分明貌。
(15)式:語助詞。 莊:端重,嚴(yán)肅。
(16)天籟:自然界的聲音。 希:通“稀”。
(17)恍然:彷彿。 英爽:英偉豪爽之氣。
(18)天可梯:可以登梯直上而至于天。極言鵝翎巖之高。
(19)爭:同“怎”,怎么。 赤子:嬰兒,喻人民。
(20)金聲:鐘聲。 紫陌(mò墨):繁華的大路。
(21)桴(fú扶)鼓:鼓槌和鼓,此指鼓聲。 黃衣:道士的衣服,此指道士。
(22)老衲(là納):老僧。 空:佛教認(rèn)爲(wèi)一切事物的現(xiàn)象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緣,而沒有實在的自體,名“空”。 已:完畢。
(23)赤松:赤松子,古仙人名。 《史記·張良傳》:“顧棄人間事,從赤松子游耳。”
(24)黃石:黃石公。漢張良嘗于下邳圮上遇一老人,授以書一編,曰:“讀此則爲(wèi)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良讀其書,遂佐高祖定天下。世稱此圮上老人爲(wèi)黃石公。
(25)華岳:即西岳華山,在陜西華陰縣境。
(26)鬼谷:即鬼谷子,縱橫家之祖,傳說爲(wèi)蘇秦、張儀之師。
(27)承露臺:漢武帝好神仙,于神明臺上作承露盤,立銅仙人舒掌以按甘露,以爲(wèi)服食之可以延年。
(28)金莖:銅柱。用以擎承露盤。
(29)“何如仙人掌”二句:據(jù)《三輔故事》載:漢武帝以銅作承露盤,高二十丈,大七圍,上有仙人掌托承露盤,以露和玉屑飲之。
(30)九疑:即九嶷山。
(31)丹霄:謂天空。 幾(ji機):近,接近。
(32)“何如爛柯山”二句:爛柯山在今浙江衢縣南,據(jù)《述異記》載,晉王質(zhì)入山采樵,觀兩童子奕,局終柯(斧柄)已爛。既歸,去家已數(shù)十年。
(33)“何必天目山”二句:天目山在浙江臨安縣西北五十里。 《元和志》:“山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對,名曰天目。” 湛(zhān棧)湛:深而清貌。
(34)白鹿洞:在江西星子縣北廬山五老峰下。唐李渤與兄涉讀書廬山,常畜一白鹿自隨,因以名洞。南唐于此建學(xué),宋初置書院,朱子知南康軍,講學(xué)其地。
(35)朱陸辨支離:朱,指朱熹;陸,指陸九淵。二人均南宋哲學(xué)家,教育家。朱陸兩家學(xué)說宗旨各異,針鋒相對。淳熙二年曾在鵝湖寺進行辯論,陸氏譏刺朱學(xué)爲(wèi)“支離事業(yè)”。后朱熹爲(wèi)白鹿洞洞主,又請陸九淵前往講演。辨,通“辯”。支離,煩瑣而凌亂。
(36)予:我。 逝:往。
(37)行邁:行走不止。 靡靡:遲遲,緩慢貌。 《詩·王風(fēng)·黍離》:“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38)興:興致。 勃:旺盛。
(39)達(dá)士:指通達(dá)事理的人。
(40)希夷:謂空虛寂靜,不能感知。指“道”。《老子》:”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河上公注:“無色曰夷,無聲曰希。”
張楷
張楷(生卒年不詳),明代余姚(今浙江余姚縣)人,隆慶間官荔浦(今廣西荔浦縣)知縣。
朝代:明代
籍貫:浙江余姚
上一篇:吳鐘巒《游桂林諸山》寫景抒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潘恩《灕山篇》寫景抒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