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劉言史《廣州王園寺伏日即事寄北中親友》詠[廣東]·廣州的山水名勝詩詞賞析
(唐)劉言史
南越逢初伏①,東林度一朝。
曲池煎畏景②,高閣絕微飆③。
竹簟移先灑④,蒲葵破復搖⑤。
地偏毛瘴近⑥,山毒火威饒⑦。
浥汗絺如濯⑧,親床枕并燒⑨。
墮枝傷翠羽⑩,萎葉惜紅蕉。
且困流金熾⑾,難成“獨酌”謠⑿。
望霖窺潤礎⒀,思吹候鳴條。
旅恨生烏滸⒁,鄉心系洛橋⒂。
誰憐在炎客(16)?一夕壯容銷(17)!
【題解】
廣州位于廣東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珠江三角洲北部,跨珠江兩岸。傳說很久以前,有五仙人騎五色羊贈穗并賜福于當地人民,故有“羊城”、“穗城”等別稱。秦漢于此設番禺縣,為南海郡治所,東漢末為交州治所,三國吳置廣州,自古是華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不過因為中國的南方開發較晚,所以即使到唐代,廣州仍然被視為邊遠蠻荒之地。作者以北人到南方,首先對南方的氣候就感到不適應,所以此詩極寫廣州夏天之熱,以強調自己的羈旅之愁。據《廣東考古輯要》說,當時此詩一出,人們曾爭相傳誦。王園寺,即今廣州光孝寺。東晉高僧罽賓創建,因原系南越王趙佗玄孫趙建德的故宅,故名王園。
【作者】
劉言史,唐代詩人。洛陽(今屬河南)人,一說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唐才子傳》謂其“少尚氣節,不舉進士”,曾游河北、吳越、瀟湘等地,貞元中,成德鎮節度使王武俊愛其詞藝,表為棗強令,辭疾不就,元和六年(811)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李夷簡征辟,署司功掾,又表奏增其官秩,詔下之日卒。與孟郊等友善,詩風近李賀,《全唐詩》輯其詩為一卷。
【注釋】
①初伏:伏日又稱三伏,即初伏、中伏、終伏,每伏10天。《陰陽書侯》:“夏至后第三庚為初伏。”古代以天干地支計日,庚為10天干之一,故每10天必有一個庚日。②此句意謂夏日陽光火爆,煎得池水熱氣蒸騰。畏景:夏天的太陽。唐劉得仁《和鄭校書夏日游鄭泉》:“太虛懸畏景,古木蔽清蔭。”③絕微飆:沒有一絲風。④竹簟:竹席。灑:灑水。⑤蒲葵:葵扇。⑥毛瘴:草木間瘴氣。⑦山毒:山氣毒熱。⑧此句謂葛布衣服被汗濕透如洗。浥,沾漬。絺,精細的葛布。濯,洗。⑨此句說接觸床和枕,感到像燒熱一樣。⑩此句說翡翠鳥熱得從樹上墮落地下而跌傷。⑾流金熾:意指日光熾熱,能夠銷毀金屬。語出《楚辭·招魂》: “十日代出,流金鑠石些。”⑿此句謂熱得無法飲酒、賦詩。獨酌謠,南朝陳后主有《獨酌謠》: “獨酌謠,獨酌且獨謠。一酌豈陶暑,二酌斷風飆。”⒀“望霖”兩句說希望下雨刮風。潤礎,看柱下礎石是否濕潤。 《淮南子·說林》: “山云蒸,柱礎潤。”指下雨的先兆。鳴條,風吹樹條發出聲響。⒁烏滸:古時南方少數民族,亦指其居住地區。李賢注《后漢書·南蠻傳·烏滸》引萬震《南州異物志》:“烏滸……在廣州之南,交州之北。”這里泛指廣東。⒂洛橋:洛陽城內跨于洛水橋上的橋,又名天津橋。⒃在炎客:客居南方炎熱地區的人。⒄壯容銷:熱得容顏消瘦。
上一篇:(清)屈大均《珠江春泛》詠廣東珠江詩詞
下一篇:(清)查慎行《珠江棹歌詞四首》詠廣東珠江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