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微山縣西北)人。漢末詩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有異才,博聞強記,過目成誦。蔡邕自嘆弗如,曾倒屣相迎。初平四年(公元193年),17歲時避亂荊州,依劉表15年,未被重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劉表。劉表病死后,其子劉琮降曹操,王遂歸曹操,頗受器重。初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遷軍謀祭酒。入魏,官至侍中。建安二十一年(分元216年),隨曹操東征孫權,翌年病死途中。時年41歲。
王粲以詩賦見稱,是“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家。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稱其為“七子之冠冕”。詩多悲憫人生、感時傷亂之作,情調凄苦蒼涼。《七哀詩·西京亂無象》展示出一幅漢末亂世的凄慘圖畫,表達了對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其中“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成為后世傳頌的名句。清人方東樹評論說:“蒼涼悲慨,才力豪健,陳思而下,一人而已”(《昭昧詹言》)。
明人輯有《王侍中集》,存詩20余首,文40余篇。
上一篇:禰衡的文學成就資料簡介
下一篇:曹丕的文學成就資料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