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啼血
【出典】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杜鵑始陽相催而鳴,先鳴者吐血死。常有人山行,見一群寂然,聊學其聲,便嘔血死。初鳴,先聽其聲者主離別。”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見《全唐詩》卷四三五)參見“血灑芳枝”條。
【釋義】 傳說杜鵑鳥夜啼吐血;又說,先聞杜鵑鳴的人,將有悲傷離別之事。后因用作詠杜鵑及詠人之悲傷離別的典故。
【例句】 ①露和啼血染花紅,恨過千家煙樹杪。(歐陽修《玉樓春·子規》135)這里用子規(杜鵑)啼血來烘托下文描寫的女子怨恨情人不歸的情景。②彩樓天遠,夜夜襟袖染啼血。(秦觀《蘭陵王》[雨初歇]486)這里用“啼血”來渲染想念情人的極度哀傷。③不勝凄斷,杜鵑啼血。(賀鑄《子夜歌》[三更月]511)這里用杜鵑啼血來映襯情人阻隔、音塵斷絕的悲哀。④可堪更近乾龍節,眼中淚盡空啼血。(向子諲《秦樓月》[芳菲歇]958)這里用“啼血”來描述作者自己想念北方故土時的悲痛情態。⑤惱殺行人,東風里、為誰啼血。(康與之《滿江紅·杜鵑》1308)這里用啼血之典切合題面,并為全篇的傷離恨別的主旨先作鋪墊。⑥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1914)這里用杜鵑啼血來渲染映襯作者自己滿腔的身世家國愁怨,并切合與茂嘉弟分離的哀傷之情。⑦嘆子規、閑管昔人愁,啼成血。(劉克莊《滿江紅》[嫌殺雙輪]2619)這里用埋怨子規管人愁苦而啼血,來表達對于人世離別的深沉感慨。⑧枝頭杜宇啼成血,陌頭楊柳吹成雪。(劉克莊《憶秦娥·暮春》2644)這里用杜鵑啼血來表示作者對于春歸的感傷。⑨傷情萬感,暗霑啼血襟袖。(柴望《念奴嬌·山河》3028)這里用啼血表示對于南宋滅亡的無恨哀傷。⑩想春深銅雀,夢殘啼血。(鄧剡《滿江紅·廣齋謂柳山……》3308)這里用“啼血”渲染亡國的悲痛。
上一篇:宋詞典故《啼妝》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宋詞典故《回文》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