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一般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許多詩詞,只是生活的切片,向讀者輸出有限的信息,作為讀者定向思維的導線。優秀的詩人,總是善于截取生活中最精彩、最生動活潑的片斷,借助于生動的形象來表情達意,這一點,在詩詞鑒賞中是要特別注意到。了解了詩詞的這一特點,將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蘊含的深刻內容。一般而言,古詩詞的“點”切入,大體有以下三種類型:
(1)典型人物切入。例如李清照《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當時,宋朝被北方金兵打敗,丟掉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可是宋朝皇帝逃到長江南邊,又在杭州造起宮殿,舒舒服服地過日子,再也不思報仇之事。這首詩通過切入楚霸王項羽這一典型的歷史人物戰敗自殺而不茍活這一片斷,責罵宋朝的膽小鬼皇帝和那些昏庸的大臣們。讀來樸實無華,老孺皆懂,細品卻義正詞嚴,一針見血,入木三分,既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也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2)典型環境切入。比如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前兩句起筆就寫了四種典型景物:“黃河”、“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第一句用“黃河遠上”這一動景來抒寫黃河水天相接的壯麗景象,把黃河浩浩蕩蕩,一瀉千里的雄偉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接下來第二句“孤城”與“萬仞山”這大小高矮兩個形象的鮮明對比,相互映襯,把祖國西北山川的高峻浩蕩、莽莽蒼蒼的壯觀景象展現在讀者面前,這里的靜態、動態景象給人一種陽剛之氣,豪邁之情。后兩句寫聽與想——聽到玉門關外涼州一帶戍邊士兵的笛聲,想到守邊將士的痛苦,從而指責以唐玄宗為代表的統治階層驕奢淫逸,不恤玉門關外將士的行為,予邊關將士以深切同情。然而,這聽與想仍是通過“羌笛”、“楊柳”、“春風”、“玉門關”這些具體形象和典型景物來表達的。
(3)典型事件切入。再來看辛棄疾《水龍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共恨,玉簪螺髻。薄目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南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起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詞的上闋,正如畫中情景,準確描繪了江南清秋,寫自己登高臨遠,觸景生情,報國無門,縱然拍遍欄桿,也沒有人能理解自己的緊迫心情。詞的下闋,選取了三個典型的歷史事件,多層次地敘述自己的思想和抱負:“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表明自己的理想是為祖國統一效力,不愿如西晉張翰(季鷹,張翰的字)那樣,當西風吹來,就想起了家鄉和莼菜鱸魚而棄官南歸,去享名士的清福。“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更不屑效法三國的許汜,只顧購置田地房產,而被有識之士所恥笑。“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表明他愿意像東晉桓溫,領兵北伐,收復失地,重振河山。只可惜南宋朝廷不予重視,英雄無用武之地,禁不住揮灑英雄淚。
切入水平高明與否,在于作者對生活的切身感受體驗和創作上的獨具匠心之處。事實上,上述三種切入法往往又統一于首詩或一首詞中。或交叉切入,或分層切入,各顯身手,各呈異彩。在對具體作品進行分析時,要能充分考慮到作品中“點”和“面”的不均衡性,并能體會出這一“點”所牽連到的“面”,只有這樣,才能較好地把握住作品的全貌。
上一篇:詩詞鑒賞有哪些方法
下一篇:詩詞鑒賞有哪些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