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薛瑄《貓說》記載:這家鬧老鼠,討得一只貓,體大爪利。恐怕它沒馴服,暫時用繩拴著它。就這樣,老鼠都不敢出洞了。待它馴服了,剛解開繩子,它就吞食了一只小雞。大家要打它,這個人說:不要打它,能吃雞必能捕鼠。可是這貓整天什么也不干,餓了就吃,飽了就玩,慢慢地老鼠也不怕它了。后來又有一只雞從堂下過,它又立刻把雞捕食了。這個人責備這貓說:“天之生材不齊,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猶可用其能也。今汝無捕鼠之能,而有噬雞之病,真天下之棄才也哉!”于是打了它一頓,把它扔掉了。
本段大意:以貓為喻,指責那種在其位既無才又無德的人。本條兩句大意:上天賦予萬物的才能高低不等,有才的必然有缺點。后指人都有缺點,可以避其缺點,取其所長。
上一篇:《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下一篇:《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