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文本篇患
子墨子曰:國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溝池不可守,而治宮室,一患也。邊國至境①,四鄰莫救,二患也。先盡民力無用之功,賞賜無能之人,民力盡于無用,財寶虛于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祿②,游者愛交③,君修法討臣④,臣懾而不敢拂⑤,四患也。君自以為圣智而不問事,自以為安強而無守備,四鄰謀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蓄種菽粟⑥,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賞賜不能喜,誅罰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國,必無社稷⑦。以七患守城,敵至國傾。七患之所當⑧,國必有殃。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為養也。故民無仰則君無養,民無食則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務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節也。五谷盡收,則五味盡御于主⑨,不盡收,則不盡御。一谷不收謂之饉,二谷不收謂之旱,三谷不收謂之兇,四谷不收謂之匱⑩,五谷不收謂之饑。歲饉,則仕者大夫以下皆損祿五分之一。旱,則損五分之二。兇,則損五分之三。匱,則損五分之四。饑,則盡無祿,廩食而已矣⑪。故兇饑存乎國人,君撤鼎食⑫,大夫撤懸⑬,士不入學,君朝之衣不革制⑭,諸侯之客,四鄰之使,饔食而不盛⑮,撤驂騑⑯,涂不耘⑰,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
今有負其子而汲者,墜其子于井中,其母必從而導之。今歲兇、民饑、道餓,此疚重于墜其子,其可無察邪?故時年歲善,則民仁且良。時年歲兇,則民吝且惡。夫民何常此之有?為者疾,食者眾,則歲無豐。故曰:財不足則反之時⑱,食不足則反之用⑲。故先民以時生財,固本而用財,則財足。
故雖上世之圣王,豈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無凍餓之民者,何也?其力時急⑳,而自養儉也。故《夏書》曰“禹七年水”,《殷書》曰“湯五年旱”,此其罹兇餓甚矣㉑,然而民不凍餓者,何也?其生財密,其用之節也。
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城郭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心無備慮,不可以應猝㉒。是若慶忌㉓無去衛之心,不能輕出。夫桀無待湯之備,故放。紂無待武之備,故殺。桀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滅亡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貴而不為備也。故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國之具也。
故曰:以其極賞㉔,以賜無功。虛其府庫,以備車馬衣裘奇怪㉕。苦其役徒,以治宮室觀樂㉖。死又厚為棺槨㉗,多為衣裘。生時治臺榭㉘,死又修墳墓。故民苦于外,府庫殫于內㉙。上不厭其樂,下不堪其苦。故國罹寇敵則傷,民見兇饑則亡。此皆備不具之罪也。且夫食者,圣人之所寶也。故《周書》曰:“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㉚。”此之謂國備。
〔注釋〕①邊國:指敵國。②仕者持祿:當官的人,只顧保住自己的祿位。持:保持,保有。③游者愛交:游說的人,只熱衷于交際。④君修法討臣:國君修訂法令誅討臣下。⑤臣懾而不敢拂:臣下害怕,不敢違反國君的旨意。⑥蓄種菽粟:儲存種植的糧食。菽:豆類。粟:谷子,去皮是小米,泛指糧食。⑦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后代指國家。 ⑧當:存在。⑨御:進獻,給君主享用。⑩匱:匱乏。⑪稟食:從國庫領取口糧,不另給俸祿。⑫撤鼎食:君主撤除用鼎烹煮的食物。⑬撤懸:撤除懸掛的樂器。⑭革制:改制。⑮饔食:熟食,烹飪。盛:豐盛。⑯撤驂騑:撤除駕車四匹馬中兩旁的兩匹。⑰涂不耘:不整修道路。⑱反之時:返回到注重農時上來,尋求彌補的辦法,如糧食不夠,補種瓜菜。⑲反之用:返回到節用上來,尋求彌補辦法,如降低消費。⑳力時急:抓緊時間,努力生產。 ㉑罹:遭遇。㉒猝:突然,出乎意外。㉓慶忌:春秋時期吳王僚的兒子。吳闔閭殺死吳王僚,奪得政權,擔心流亡衛國的慶忌討伐,派刺客要離,偽裝逃亡,投奔慶忌,把慶忌騙出衛國,在渡河中刺死慶忌。㉔極賞:最高獎賞。㉕奇怪:珍奇怪異的玩物。㉖觀樂:觀賞游樂的處所。㉗棺槨:棺材和棺材外的套棺。㉘臺榭:亭臺樓閣。臺:高臺。榭:在高臺上建筑四面敞開的房舍。㉙殫:消耗凈盡。 ㉚子非其子:賣兒鬻女。
【鑒賞】篇名“七患”,顧名思義,是討論國家面臨的七種禍患。墨子在此篇中提出治理國家七種禍患的積極方針,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發展生產、厲行節約、備戰備荒。同時,墨子也嚴詞批判了統治者的驕奢淫逸與肆意浪費。
就發展生產來說,《七患》強調,五谷是人民賴以生存的物資。努力生產糧食,盡力利用土地。財富不夠,就回到注重農時上來,尋求彌補的辦法。依照農時規律,生產財物,鞏固農業這個根本,合理用財,則財物豐足。
就厲行節約來說,《七患》強調,一定要注意節約。糧食不夠用,就回到節用上來,從降低消費方面尋求彌補的辦法。
就備戰備荒來說,《七患》強調,倉庫沒有儲備的糧食,就不能應付兇年饑荒。武器庫里沒有儲備的兵器,正義之師就不能征伐不義之國。思想沒有周密的考慮,就不可能應付突發的事變。防備是國家的重要大事,糧食是國家的寶貝,武裝是保衛國家的利器。這都是治國的重要方面。反之,國家遭遇敵寇則傷,人民遭遇災荒則亡,這都是不考慮備戰備荒的過失。
《七患》嚴詞批判統治者的驕奢淫逸,肆意浪費。批判統治者用盡府庫錢財,添置車馬衣裘、奇珍異寶,還役使百姓勞苦不休,修建宮殿樓閣供觀賞娛樂。國君死,做厚實棺槨,用很多衣裘陪葬。活著造臺榭,死后修墳墓。使人民受苦,府庫空虛。君主尋歡作樂,人民痛苦不堪。統治者的昏庸侈靡,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
《七患》的語言運用,膾炙人口,頗為精彩。如:“生時治臺榭,死又修墳墓”(生時蓋豪華宮殿,死后修奢侈陵墓),“上不厭其樂,下不堪其苦”(當官的享樂不盡,為民的痛苦不堪),“國罹寇敵則傷,民見兇饑則亡”(國家遭侵略會破敗;人民遇災荒就逃亡),其中用詞:生死,上下,苦樂,國民,傷亡等,相反對稱,比照鮮明,言簡意賅,鏗鏘有力,極富感染力和說服力,讀來瑯瑯上口。
曹耀湘《墨子箋患》評論說:“此篇言強本節用之道,教治國者以勤儉也。”強本,就是加強農業生產。節用,就是節約開支用項。勤于勞作,儉省消費,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傳播最久,普及最廣。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引其父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指》評論說:“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司馬遷發揮說:“要曰強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長,雖百家弗能廢也。”
墨家提倡節儉,主張發展生產,厲行節約。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墨子論述治理國家七種禍患的方略,在今天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值得借鑒。
上一篇:《墨子·名言篇目視,不若二目視》鑒賞
下一篇:《墨子·文本篇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