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學者,雖問以口,而其傳以心;雖聽以耳,而其受以意。故為師者不煩,而學者有得也……以謂問之不切,則其聽之不專;思之不深,則其取之不固。不專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矣。吾所以教者,非將善其口耳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句子出處: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三,慎思精研類名言句子
古代學者向老師請教, 雖然用嘴求問, 而老師傳的卻是自己的心聲; 雖然是用耳來聽, 而接受下來的卻是老師的思想。 所以作為老師應不厭其煩地講授, 這樣學生就有所得益了……我以為詢問不深切的人, 他聽講授也不會專心; 思考不深入的人, 他吸取的知識也不牢固。 不專心不牢固, 而能夠學進去的, 不過進入到嘴巴、 耳朵里罷了。 我教授的目的, 決不是用來培養他們的口耳的。
上一篇:《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誠之極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下一篇:《學而不化,非學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