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他偶然從雜志上看到介紹幻燈機的做法,激起了極大的興趣,于是他鼓動同一學習小組的伙伴們一起動手制作。起初,其他幾位同學很樂于幫他四處尋找材料。但哪怕是很小的一個零件,都要費九牛二虎之力去搜尋。兩天后,雖然他再三鼓勵、打氣,但同學們還是說沒意思而紛紛“撤退”了。他始終難以明白: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呀,為什么這些平時很喜歡動手的同學卻沒有興趣呢?直到10年后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才找到問題的答案。那時在大學三年級,他仍然喜歡制作、思考鉆研。一次他幫老師和外賓安裝一臺新機器,雖然整整一個上午他并沒有干什么,只是拉拉線、抬抬儀器,卻總覺得時間漫長、疲憊不堪,而忙碌不停的老師和外賓卻始終精神抖擻,還商量著下午、晚上繼續工作、調試儀器。他回去后,想起10年前的那件事,恍然大悟:這兩次的差別就在于“投入”、“參與”和“旁觀”、“幫忙”。他平時酷愛實驗和鉆研,而今天始終只是站在幫忙者的角度,對工作的一切進程沒有真正了解和投入,總覺得那是老師的事,無法從中體會到樂趣。同樣,10年前那幾個小伙伴也只是跟在他后面干,沒有調動自己的大腦和心靈參與制作幻燈機。所以,只有他一個人感覺到制作的樂趣。
任何樂趣都來源于內心的體驗。學習的樂趣也不例外,只有當我們用腦思索、用心參與之后才能真正得到它。沒有心智的參與,將永遠享受不到學習的樂趣,而只能體驗一種被拒之門外的冷漠和苦惱。
上一篇:《“給”永遠比“拿”愉快》中學生苦樂觀寫作素材
下一篇:《快樂靠自己》中學生苦樂觀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