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伐·侵·襲·討·攻》同義詞與近義詞
都有出兵攻打對方的意思。
“征”最初用于上(天子)進攻下(諸侯) ,“無罪”進攻“有罪”,或“有道”進攻“無道”,是個褒義詞。
“伐”是征討叛逆。在甲骨文里,是用戈(兵器)砍人頭。最初用“伐”多半是諸侯之間的斗爭,不一定限于有罪伐無罪,或有道伐無道,是個中性詞。但“伐”總得有個理由,而且進軍時還必須有鐘鼓,以表示自己的行動是公開的,正義的。因而發展到后來,多用于正義一方對付非正義一方。如“北伐”、“討伐”、“吊民伐罪”等,是個褒義詞。
“侵”是入侵、進攻,現代有雙音詞“侵略”。在古代,特指沒有鐘鼓的進攻。它不需要任何“理由”,采取“不宣而戰”,是一種直接了當的軍事進犯。
“襲”比“侵”更神秘些,是偷偷地進攻,趁對方不防備,給以攻擊,即所謂“突然襲擊”。如《察今》: “荊人欲襲宋” (楚國人要偷偷地襲擊宋國)。《左傳·莊公二十九年》: “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討”是查究、聲討。宣布罪行而加以攻擊,多用在輿論方面,所以“從言”。如聲討“四人幫”罪行大會、討袁(討伐袁世凱)、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瞾檄》 (聲討武則天) 等。 當然,也有言論在先,軍事行動在后的(如討袁)。
“攻”是軍事進攻的泛稱,即攻打的意思。引申為對別人的過失、錯誤進行指責或對別人的議論進行駁斥,如“群起而攻之”。
上一篇:《當;在》同義詞與近義詞
下一篇:《必然·必定·一定》同義詞與近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