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童話《賀 宜·鏡子的故事》鑒賞
賀宜
有一年,一個聰明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面鏡子。
聰明人側側腦袋,鏡子里的聰明人也側側腦袋;聰明人抓抓耳朵,鏡子里的聰明人也抓抓耳朵。這鏡子真是多么巧妙的東西呀!
聰明人心里想:“我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照鏡子,讓全世界的人都明白自己到底是個什么樣子。”
后來聰明人就把做鏡子的法子傳到全世界。世界上有些人就有了鏡子,并且從鏡子里看到自己到底是什么模樣的。
這時候,有一個國王也得到了一面鏡子。在這以前,這國王從來沒有過鏡子,也不知道鏡子是做什么用的。國王的這面鏡子,是一個官吏獻給他的,這官吏相信,把第一面鏡子獻給國王,是一定會得到好處的。
國王從那非常精致的鑲著寶石的盒子里取出了鏡子,問那個官吏說:“喂,這是什么東西呀?”
官吏回答說:“國王呀!這是一種非常珍奇的東西,叫作鏡子,您把它照什么東西,它就可以映出什么東西!”
國王搔搔下巴說:“噯!那倒很巧妙呀,讓我試試看。”
國王把鏡子端在手里,他就在鏡子里看到了一個難看的面孔——整個臉龐像一個冬瓜,金魚眼睛,鼻子又扁又大,歪在一邊,嘴巴幾乎吊在耳朵邊。
國王拉了拉嘴巴,露出兩排牙齒,那些牙多臟多黃呀,而且又老遠地突出在鼻子下面,使得國王的嘴唇永遠也不能緊緊地合攏在一起。
國王看著自己的影子,越看越生氣,就罵道:“狗東西!你給我的是什么怪物,把我照成妖怪了!”
不管這鏡子好不好,既然國王說它是怪物,那就一定是怪物了!因為那時候大家都以為國王的話總是正確的。
因此,所有的大臣們也都附和說,這鏡子不是好東西,要不然,怎么把國王照得那么難看?
有一個國王寵幸的大臣,叫做金鈴兒,特別氣憤地說:“這一定是這家伙搗的鬼!他故意要讓陛下出丑!該砍掉他的腦袋才對!”
國王把鏡子摔在石階上,鏡子就碎做許許多多的小鏡子,有三角的,有七角的,有六角、五角的……國王瞪著眼,歪著嘴巴,怒氣沖沖地說:“把他抓下去,砍掉他的腦袋!”
侍衛們就捉住了那個倒霉的官吏,他無論如何也沒有料到給國王獻殷勤,會得到這個結果,現在后悔也來不及了,就哭著說:
“陛下,饒了我吧!饒了我吧!”
侍衛們把他抓到宮門外,金鈴兒走到他一旁,咬耳朵說:“你送我一萬塊錢,我就叫國王不砍你的腦袋。”
官吏為了活命,只好答應了。
金鈴兒就去對國王說:“陛下,饒了這狗東西吧!今天是陛下的六十大壽,殺了他,那是不吉利的。”
國王想了一想說:“好吧,就饒了他這條狗命!但是命令他一定要再送一面好的鏡子來。那鏡子要把我的莊嚴美麗完全照出來,如果仍舊跟今天的一樣,那就一定要砍掉他的腦袋,決不再饒!”
于是,那官吏被釋放了,垂頭喪氣地回到家里。后來,他就拿一萬塊錢送給了大臣金鈴兒,又專門找了一個巧匠,花了10個月的工夫,造了一面特別巧妙的鏡子。那鏡子的背后,刻了幾個字:
這面鏡子是專門給
世界上最高貴最英明的國王照的。
那官吏帶著這面巧妙的鏡子到國王那兒,對國王說:“王啊,我帶來了一面世界上最好的鏡子,請您照照看。”
國王拿起鏡子來一照,嘿!真是妙極了!
原來在鏡子里出現了一個國王。頭上戴著黃金冠,額角上閃著一塊光亮的綠寶石。鼻子端正,嘴巴不歪,兩眼有神,滿臉紅光。真是莊嚴極了。
國王翻過鏡子,一看背上刻的字,更加高興了。國王歪著嘴巴,搔搔下巴說:“哈!這才是真正的鏡子!”
金鈴兒說:“他是很忠心的,陛下。”
國王就對宰相說:“拿一萬塊錢賞給他,再把他升做大臣!”
于是這官吏很快得到了任命狀。他的官運亨通,財運也很好,不久他就有了一座大府第,還有了許許多多的仆人。生活過得非常舒服。
至于國王呢,自從有了奇妙的鏡子,就覺得十分高興。
不過,有一天他忽然不高興了,因為那天他剛巧理發,理發的時候,理發匠拿出一面鏡子,這面鏡子又把國王照成歪嘴巴、扁鼻子的怪物了。
國王剃了一半頭發,看見這面鏡子,就跳起來說:“狗東西!你拿的是什么?”
理發匠抖索地說:“陛,陛下啊!這,這是鏡……鏡子。”
國王歪著嘴巴,嗡著鼻音說:“誰準許你用這種鏡子的?哼!”
理發匠又是吃驚,又是莫名其妙,說道:
“陛下,人們都,都是用的這種鏡子啊。”
國王大怒說:“混蛋!你一定是個壞分子!你故意想把我照成妖怪樣子嗎?哼,侍衛們!把他拉下去殺了!”
侍衛們把理發匠殺死了。國王還在全國各處張貼了嚴厲的告示。告示是這樣寫的:
全國老百姓:
從今天起,無論任何人不準再用鏡子。如果要用鏡子,一定要用宮廷監制的鏡子。如果查出誰私用先前那種鏡子,那就判處死刑!
國王白
全國的老百姓看了告示,就都不敢照聰明人發明的鏡子了。有些人想出一個辦法: 天天到小湖邊去散步,有些人一天洗十來次臉。你知道,湖面和面盆里的水,有時是可以當鏡子用的。
但是,這事情不久就被國王知道了,事情就變壞了!國王另外公布了四條法律。那四條法律是這樣的:
一、 不準照聰明人發明的鏡子,照者殺頭;
二、 不準洗臉,洗臉者殺頭;
三、 不準到湖邊去散步,到湖邊散步者殺頭;
四、 不準喝清水,只準喝渾水,喝清水者殺頭。
這樣一來,沒有一個人敢用鏡子了。沒有一個人敢洗臉了。沒有一個人敢到湖邊去散步了。也沒有一個人敢沾一點兒清水了。
但是最難過的是沒有清水喝。不照鏡子,最多精神不好過,不洗臉最多變成一個大灰蛋。成天喝泥糟糟的水,可難受得要命哩!
所以,所有的人都很生氣。他們說:“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們反對國王的混賬法律!我們要照鏡子!我們要洗臉!我們要到湖邊去散步!我們要用清水!我們要一切的自由!”
他們跑到國王那兒,對國王說:“國王!請你取消這法律: 我們要照鏡子自由!洗臉自由!散步自由!用水自由!”
國王豎起眉毛,歪著嘴巴,大怒說:
“什么!你們竟敢要求取消我的法律!誰教你們到這兒來的?哼,你們竟敢要求照那種不合法的鏡子!你們洗臉,散步,都不過是想照鏡子!本國王決不準許你們有照鏡子的自由!”
幾千幾萬的老百姓擁在王宮面前,他們憤怒地伸出拳頭,像海嘯似的吼叫著:
“我們一定要有照鏡子的自由!”
國王生氣地說:“哼,你們想造反嗎!侍衛們,把他們統統給我趕走!”
侍衛們揚著鞭子,揮著長劍,沖進人群中去。可是,憤怒的人把他們的鞭子奪下了,把他們的長劍打斷了,把那些侍衛們打得亂竄亂逃,人們像怒潮一樣涌上來,吼叫著:
“喂,同胞們,我們要自由,要把這個可惡的丑東西打死!”
國王一看形勢不好,臉色嚇得像根黃瓜。他想溜進宮里去,可是,人們已經把他圍起來,把他的扁鼻子也打爛了,耳朵也撕下了,嘴巴也拉破了。國王直挺挺地倒在地上,活像一個涂滿爛泥的啤酒桶。
老百姓們高舉雙手,高高興興地喊著:“我們自由了!我們可以自由自在地過日子了!我們可以隨自己高興照鏡子了!”
哈哈!大家都快樂得要命!我不說你也知道: 這以后大家都有了真正可以照得很清楚,很正確的鏡子。這種鏡子就是我們現在天天用著的。
《鏡子的故事》寫于1937年。生活在和平時代的孩子們恐怕很難想象,在當時黑暗動蕩的歲月,那些為了獲得自由與希望的人民經歷的那一場場嚴酷的斗爭。作者以筆為劍抨擊黑暗的社會現實,喚起人們抗爭的勇氣與信心,讓此刻的我們仍能依稀觸摸到那律動的脈搏。
有個聰明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面鏡子。聰明人想:“我要讓全世界的人都明白自己到底是個什么樣子。”
有位官吏得到了一面鏡子,就把它獻給國王。第一次看到鏡中自己丑陋的樣子,國王大發雷霆。獻鏡子的官吏為了保命,又造了一面讓國王看上去儀態萬方的鏡子。國王樂壞了,自欺欺人地陶醉在美麗莊嚴的幻象中。
直到有一天,理發匠拿出了一面真正的鏡子,又讓國王照出原形。國王一氣之下,殺了可憐的理發匠,并且命令全國老百姓都不得照鏡子,甚至不準到湖邊散步、洗臉、喝清水……忍無可忍的老百姓們,最終揭竿而起打倒了國王,重獲了照鏡子的自由。
鏡子的功能就是讓人明白,自己到底是個什么樣子。而國王偏偏就不肯接受自己真實的形象,而在幻覺中麻痹自己,最終自取滅亡。愚蠢而殘暴的君主實施專政,阿諛奉承的臣子附和著君主的愚民政策,淳樸率直的平民從順從到不堪忍受,最后到如睡獅覺醒般推翻暴政。一幅活生生的社會眾生相,就濃縮在這短短數千字的童話中。
生活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那樣一個動蕩、戰爭的環境中,作者作為中國第二代童話作家的代表人物,一方面繼承了葉圣陶、張天翼等第一代作家所開辟的現實主義的兒童文學道路,另一方面又直接切入了當時中國的社會形態和革命救亡等時代問題。在那個大敵當前、民族興亡懸于一線的時代,每一個有責任心的作家都自覺負起社會批判的歷史使命。童話作家也不例外。正如作者所說,童話把生活中某種現象和實質,加以夸大和縮小地處理,給人強烈的和新穎鮮明的形象。
盡管這篇童話有著嚴肅的主題和很強的教育目的,但作家絲毫沒有忽視作品的趣味性,他善于編織離奇荒誕的情節,運用幽默夸張的語言,營造出濃郁的喜劇氣氛,讓孩子們在無比歡愉的心境中閱讀。
且看童話中國王的畫像:“整個臉龐像一個冬瓜,金魚眼睛,鼻子又扁又大,歪在一邊,嘴巴幾乎吊在耳朵邊。”
“國王拉了拉嘴巴,露出兩排牙齒,那些牙多臟多黃呀,而且又老遠地突出在鼻子下面,使得國王的嘴唇永遠也不能緊緊地合攏在一起。”
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漫畫家,抓住了國王富有性格特征的體形和動作,幾筆勾勒,就呈現出一個讓人厭惡又忍俊不禁的小丑形象。
這篇童話在當時具有很強的戰斗性,而離開它的時代背景來看時,它還蘊藏了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認識你自己。
鏡子代表著對自我的認知。認識自己可能是最難的一件事了,人對自我的認知曲線,隨著生命的成長而不斷波動不斷改變。但無論怎樣變,有一個原則是要始終堅持的——那就是,要直面真實的自我。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面臨突然迷失方向的時刻,經歷找不到坐標的恐慌與疑懼。但是,只要有勇氣誠實地面對自己,接受自己,就不怕不能繼續走下去。而千萬不可像那個荒唐的國王那樣,拒絕接受丑陋的本來面目,想盡辦法維持一種虛假的表面風光,最終落得個悲劇下場。
(蔣敏)
上一篇:中國童話《田海燕·九色鹿》鑒賞
下一篇:中國童話《梅 志·聽來的童話》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