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
“星”是形聲字。甲骨文以五個口代表點點繁星。金文以三個日來指代天上的星星。小篆與金文形體相似。隸變后楷書寫作“曐”和“星”。如今規(guī)范化,以“星”為正體。
《說文·晶部》:“曐,萬物之精,上為列星。從晶,生聲。一曰:象形。從口,古口復(fù)注中,故與日同。”(曐,萬物的精華,在天上就成了眾多的星。從晶,生聲。另一義說:晶像眾星之形。從口,古時候〇再加注一點在它的中間,所以與“日”字混同。)
“星”本義指天上的星星。
星星的數(shù)量不可勝數(shù),因此人們以“星”來形容多而分散的事物。如“星羅棋布”。“星”高高在上,故引申比喻那些有名的表演者。如“歌星”、“影星”。
由流星飛快地劃過天空,引申指像流星一樣疾速。如“星流霆擊”、“星飛電急”。
上一篇:《易》字義,《易》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易》
下一篇:《晷》字義,《晷》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