跽
“跽”是形聲兼會意字。甲骨文從己從止,會彎曲之意。小篆增加一“足”,右邊變為“忌”,就變成了從足、忌聲的形聲字。隸變后楷書寫作“跽”。
《說文·足部》:“跽,長跪也。從足,忌聲。”(跽,上身伸直,雙膝著地。從足,忌聲。)
“跽”的本義是長跪,指長時間雙膝著地、上身挺直。如《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項王按劍而跽”,其中的“跽”就是長跪之意。是古人對話時常用的一種姿勢。
也引申指單膝著地,半跪。如明代黃淳耀《李龍眠畫羅漢記》:“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纏結狀。”
跽
“跽”是形聲兼會意字。甲骨文從己從止,會彎曲之意。小篆增加一“足”,右邊變為“忌”,就變成了從足、忌聲的形聲字。隸變后楷書寫作“跽”。
《說文·足部》:“跽,長跪也。從足,忌聲。”(跽,上身伸直,雙膝著地。從足,忌聲。)
“跽”的本義是長跪,指長時間雙膝著地、上身挺直。如《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項王按劍而跽”,其中的“跽”就是長跪之意。是古人對話時常用的一種姿勢。
也引申指單膝著地,半跪。如明代黃淳耀《李龍眠畫羅漢記》:“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纏結狀。”
上一篇:《路》字義,《路》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路》
下一篇:《軋》字義,《軋》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