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王”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斧鉞之形,下端是刃。金文基本上和甲骨文相同,不過下端刃部更為厚重。小篆的形體由金文演變而來。隸變后楷書寫作“王”。
《說文·王部》:“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凡王之屬皆從王。”(王,天下歸趨向往的對象。董仲舒說:“古代創造文字,三畫而又用豎線連接其中,叫王。三橫畫,代表天道、地道、人道,而能同時通達它的,就是王。”孔子說:“用一貫三就是王。”大凡王的部屬都從王。)
讀作wánɡ時,本義為大斧。大斧象征著威權,掌握這個威權的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故最高統治者就稱為“王”。秦始皇開始自稱“皇帝”,秦漢以后的帝王也改稱“皇帝”,而“王”則成為封爵的最高一級。如“藩王”、“親王”。
讀作wànɡ時,用為動詞,表示稱王,統治天下。如《商君書·更法》:“三代不同禮而王。”
上一篇:《率》字義,《率》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率》
下一篇:《生》字義,《生》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