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出自《增廣賢文》的這句話告誡我們:動物尚有孝敬父母之心,更何況是處在生物鏈頂端的我們呢?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三字經》中曾有“首孝悌,次見聞。”;《弟子規》也有“首孝悌,次謹信。”……可見“孝”在我們祖先的心中有多么重要。當然,古人在這方面也為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
漢武帝劉恒,他以仁孝名聞天下。他侍奉母親從不懈怠。他的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衣不解帶地侍奉。母親所喝的湯藥,他總是在親自嘗過之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和他相比,我們自行慚愧。劉恒雖貴為天子,卻親自侍奉母親;他雖擁有天下,卻仍有一顆寶貴的孝心。孟郊的《慈母吟》曾寫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永遠報答不完。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難道是在我們事業有成之后再為親愛的父母買別墅,買跑車,讓他們享盡一切榮華富貴?我想不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可否為父母洗一次腳,做一頓飯?可否為他們捶捶肩?可否在他們生日時為他們送上祝福?可否……孝敬父母要從點點滴滴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
在華夏五千年文明中,“孝”一直被人們所重視:黃香涼席溫被、閔損蘆衣順母、王翔臥冰求鯉、吳猛恣蚊飽血……“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國五千年來積淀下來的珍寶,我們有責任將其傳承下去。
201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陳斌強就將這個“孝”字表現得淋漓盡致。他九歲時喪父,母親獨自撫養三個孩子長大成人。2007年,他的母親患了老年癡呆,喪失日常自理能力。他沒有聽從妻子的建議把母親送進養老院,而是把兒子提前一年送進幼兒園。他每天用一根布條把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車三十公里帶著母親上班。他每天背母親上洗手間,每天喂母親吃飯,每天給母親打掃衛生……五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從不間斷。
他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他將前人“孝“的美德傳承,他為祖國下一代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我們是祖國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更應該將“孝”這種美德傳承更遠!
而現在,孝敬父母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很多時候,家長在教子女背誦“香九齡,能溫席”的同時,自己卻做不到孝敬父母。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故事:從前有個老人年紀已大,吃飯時經常因為手抖而把湯菜灑在桌子上和地上,有時還會把碗打破。他的兒子媳婦不僅不幫助他,反而嫌棄他。他們先讓老人用瓦盆吃飯,可是老人把瓦盆也給打了,兒子媳婦一直呵斥他,他沒有辦法,只能不停嘆氣。夫妻兩人最終決定給老人做一個木碗。在做的時候,他們的兒子把碎木片撿在一起,并說將來也要為他們做木碗。夫妻倆苦笑,也終于明白:自己所做的,都被兒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后來,他們對老人越來越好。
正如《四言》中所說“要求子順,先孝爹娘。”如果想在自己年老之時有自己的兒女孝順,一定要為兒女先做一個榜樣,讓“孝”的花朵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
“孝”并不是中國獨有,日本有《孝子傳》,朝鮮有《孝行錄》,歐美也有流傳已久的“父親節”“母親節”……雖然形式不同,但都表達了對父母的“孝”。由此可見,父母是我們全世界每一個人都孝敬的人,所以,我們都應做到“孝于親,所當執。”,并發揚廣大。
上一篇:蔡甜甜《百善孝為先》記敘高中作文
下一篇:孫崢燁《砥礪前行的夢》原創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