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扎克修改稿子,認真細致極了。當他看過出版社送來的校樣后,他在心里想道:“這兒必須整個兒地改動,這兒必須大改,這兒需要刪去一段才更簡潔,這兒必須加上一段才能豐富,這兒雖然只要動一個詞,可也不能馬虎。”接著,他就拿起筆來,一詞一詞地改,一句一句地動,一段一段地刪,一片一片地補充。平常使用的符號已經不夠用了,他只好自己發明一些符號。校樣的四邊沒有空隙可供修改了,他就把校樣翻過來在背面改寫,或者在刪去的地方貼上白紙改寫。一部小說要這么修改六七次,甚至十五六次。在當時,稿子修改重新排版,要作家付錢的。他不管怎樣困難,都不吝惜這筆錢的。每次修改,內容上都有所提高。例如《歐也妮·葛朗臺》出了幾種版本,老葛朗臺財產的數字的變動,都起到了進一步揭露人物性格的作用。在初版里,他結算投機生意的利潤比實際利潤少些,在再版里,利潤結算的數字超過預算兩倍多。這說明他不僅善于投機,而且極其貪吝。在初版里,他扎的是白領帶,6年后的版本里就改為黑領帶,因為黑領帶更能表現老頭子的吝嗇性格。
上一篇:《修改六次的詩句》中學生修改寫作素材
下一篇:《《欽差大臣》的點睛之筆》中學生修改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