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美德(morality),即美好的品德,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的人們在工作、生活中形成的相互遵守的公共道德。這種公共道德表現在個人身上是個人良好的行為,表現在群體上是良好的社會風尚。
[析題]具體說來,美德,是指在社會的價值體系中被賦予正面的、積極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美德作為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規定和制約著人們的言行舉止。愛是美德的核心,美德之愛,不僅僅是愛父母,愛妻兒,而且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所有的人。
美德孕育于民族文化精神中,并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美德具有傳承性,中華傳統美德有著豐富的、系統的內容,它包含著: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等;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如:“與人為善”“誠信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個人自身修養的問題,如 “志存高遠”“自強不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等;而且把個人、集體、國家聯成一體,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華傳統美德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從這些方面都可展開論題。
[溫馨提示]美德的根本是給予,美德給予的是真誠,是關愛,是純正赤誠的心。
思路導引
我國的傳統美德很多,在每一個地方我們都會想起各種美德:在個人生活中,我們會想到自立自強、積極進取、誠實守信、助人為樂以及勤勞節儉等優良傳統;在家庭生活中,我們會不由得想起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及友愛兄弟姐妹等;而在學校生活中,我們會聯想到熱愛集體、尊敬老師、友愛同學等。我們的美德可以用 “取之不盡,用之不完” 來形容。
美德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美德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整合群體價值、協調社會秩序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個民族如果缺失了美德,不僅整個社會的和諧將失去保障,而且整個民族都將蒙上不幸的陰影。
對個人來說,美德對一個人的一生是至關重要的。美德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體現,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美德也是一個人成功的通行證,播下關于美德的種子,收獲將會伴隨一生。美德更是幸福的重要源泉,唯有美德,才能使人胸懷開闊,情操優美,內心平衡,靈魂愉悅。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學習古人,學習他們的優秀品德,把他們的美德發揚光大。我們應該注意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使真誠、熱情、謙虛、勤奮、勇敢、堅定等品質作為自己的立身處世的準則,努力成為一個真正高尚的人。
論點集錦
1.美德是健全、完善的崇高人格的表現。
2.美德是一個民族約定俗成的價值取向。
3.美德是人立業、立世的標準。
4.美德可以獲得別人由衷的信任和永恒的敬仰。
5.美德是建功立業的基礎。
6.美德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7.美德納入法制的軌道才能迅速普及。
8.美德的培養要從小開始。
9.美德的培養要靠教育。
10.要繼承并發揚傳統美德。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 《詩經》
※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
—— 《禮記》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 《論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論語》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 《孟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 (三國)諸葛亮
※*唯賢唯德,能服于人。
—— (三國)劉備
※人之所以為貴者,以其有信有禮;國之所以能強,亦云唯信與義。
—— (唐)張九齡
※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 (宋)蘇軾
※國尚禮則昌,家尚禮則大,身有禮則身修,心有禮則心泰。
—— (清)顏元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者,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 〔英國〕培根
※*道德是我們能夠給別人的最寶貴的禮物,而道德的最高任務寓于其自身的傳播。
—— 〔英國〕威廉·葛德文
※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
—— 〔法國〕孟德斯鳩
※道德是真理之花。
—— 〔法國〕雨果
※裝飾對于德行也同樣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
—— 〔法國〕盧梭
※那些立身揚名出類拔萃的,他們憑借的力量是德行,而這也正是我的力量。
—— 〔德國〕貝多芬
[事實論據]
中國傳統美德
中國傳統美德是中國古代社會形成的以儒家思想為主、以孔孟思想為代表的道德。人自我完善的過程是:自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傳統美德的主要內容可歸納為:浩然正氣的愛國精神、愛人孝順的人道精神、學而時習的治學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經世致用的求實精神、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潔身自好的廉潔精神、物物相依的群體精神、舍生取義的獻身精神和殺身成仁的犧牲精神。
顏回的美德
《呂氏春秋》中曾記載過這樣的故事:孔子絕糧于陳國、蔡國的時候,七日七夜不得食,只好無精打采地睡在那里。這時,弟子顏回找來一點米,煮到快熟時,顏回抓起一把就吃了。孔子悄悄地看在眼里,有點不高興。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先吃,孔子故作神秘地說:“我剛剛夢見先君了,應該把干凈的食物獻給他們。” 顏回馬上回答:“這可不行!剛才有土灰掉進鍋里,弄臟了飯,我抓出來把它們吃了。” 此時,孔子才知道錯怪了顏回,是多么不應該。事后,孔子嘆道:“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東西有時并不可信;我用心思考,但心有時也靠不住。弟子們切記了,了解一個人真不易啊!”
欹器的喻示
欹器是一種形體略斜而又不易于傾覆的器皿,空著時是歪斜的,水裝得不滿時是端端正正的,一旦滿了就要傾覆。所以,古人將它放在座位右邊以為警戒之物。孔子曾讓弟子灌水一試,果然是 “中而止,滿而覆,虛而欹”,乃喟然嘆道:“哪有自滿而不傾覆的呢?” 后來,北宋仁宗進一步發展了這個道理,他讓工匠造了一個欹器,演示給大臣們看,然后就說:“這好比太陽,過了中午就要偏西;好比月亮,滿了就要虧缺。所以,我應以中正治天下,也愿與大家共守此道。”
張瀾的 “四勉一戒”
張瀾是清末秀才,1911年在四川領導過保路運動斗爭,抗日戰爭時期積極參加抗日民主運動。1947年反對蔣介石發動內戰,拒絕參加國民黨召開的國民大會。由于他品德高尚,新中國成立以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國家領導職務。張瀾先生終生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他的 “四勉一戒” 深受世人稱道,即 “人不可以不自愛,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強,而斷不可自欺”。
愛心無限
楊吉林是加拿大醫學博士,他的女兒明月才9個月大,卻得了一種可怕的疾病,需要做骨髓移植手術,否則只能在這個世界上再活3個月。然而,要尋找這種骨髓并非那么容易。于是,楊吉林向故鄉290萬鄉親發出求援,挽救小明月。家鄉的父老鄉親得知這一消息,當即有4 000人參加了跨國獻血行動。美國加州大學血樣配型中心主任哈迪博士說:“這種全方位、主體配合的社會慈善行動,只有在中國才可能出現。” 王裕佳博士是加拿大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也是這次國際救援小明月行動的組織主席。他無不感慨地說:“六年前,加拿大進行了一次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非血緣關系骨髓移植先期自愿捐獻血樣行動’,當時征集的血樣只有1 700人(份),遠遠不及中國哈爾濱的這次行動。中國哈爾濱的消息真讓人振奮!”
廖靜文換畫
《北京日報》載:廖靜文女士在徐悲鴻紀念館熱情接待了一名書畫收藏愛好者。這位書畫愛好者從某文化市場上購買了十余幅廖靜文女士手書條幅、書法作品和題詞,請廖靜文女士鑒定真偽。廖靜文女士認真看過這些作品,認為確系她本人所書,但是均為創作中扔掉的廢品,是保姆收拾房間時掃地出門,又被有心人揀到市場上高價出售的。為了不使這些自己不滿意的作品流傳于世,廖靜文女士當即決定自己重新寫兩幅滿意的作品加蓋名章后,換回這些殘品,并把它們全部銷毀。
*對美德的贊揚
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都用他們的墨筆贊頌了美德。屈原的《橘頌》,熱情歌頌了橘樹 “深固難徙”“受命不遷”“淑離不淫” 的美德。宋人周敦頤作《愛蓮說》一文,用生動的語言褒揚了蓮花的美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陳毅元帥則用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的豪邁詩句,表達了對青松美德的贊頌,由衷欽佩之情溢于言表。
“保護” 中華世紀鐘
2000年初,中華世紀鐘鑄成。鐘體記載了20世紀中國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起著 “千年滄桑百年榮辱,鐘以載道字字皆音” 的作用。世紀鐘原來和許多公共雕塑一樣,沒設具體的工作人員加以保護,游客們可以挨近鐘體觸摸、拍照。但工作人員漸漸發現隨著游客越來越多,世紀鐘上開始有污點、傷痕。一些不文明游客對它亂敲、亂刻、亂畫,弄得鐘體傷痕累累。對此,世紀壇管理部門不得不專門派人輪流看守保護。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中華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們作為華夏兒女,無時無刻不為著我們生在這個美麗的國度里而自豪。我們為歷史自豪、為根源自豪,我們更自豪于我們國家有著豐厚的傳統美德。請以 “美德” 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字數不少于800字。
[實戰演示]
精彩范文
美德是人生的太陽
美德,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所贊賞、所推崇。 “唯賢唯德,能服于人。” 這是劉備離世之前留給后人的一句遺訓。漢代科學家張衡把 “德之不崇” 視作人生最大的不幸。英國文學家培根曾說過:“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者,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古希臘一位哲學家則把知識與美德相提并論,認為知識是人生的 “第一個太陽”, 而美德則是人生的 “第二個太陽”,只有兩個太陽同時升起,才能鑄就輝煌的人生。另一位哲人還說,世上唯有兩樣東西最能震撼人的心靈——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翻開中國文學史,贊賞美德的詩詞文章更是數不勝數。屈原的《橘頌》,熱情歌頌了橘樹 “深固難徙”“受命不遷” “淑離不淫” 的美德,而他自己就是這種美德的化身。宋人周敦頤作《愛蓮說》一文,用生動的語言褒揚了蓮花的美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陳毅元帥則用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的豪邁詩句,表達了對青松美德的贊頌,由衷欽佩之情溢于言表。這些都說明,偉人志士是多么渴慕、珍惜做人的美德!
美德可以潤身。人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人并不是單純依賴于物質存在的動物,那只是活著;人還必須依靠精神來生存,兩者的有機結合才可稱之為生活。只有擁有崇高理想和道德的人,才能使精神有一種高尚感,心靈有一種凈化感,靈魂有一種安詳感,身心有一種健康感;才能將自己帶入精神上的超越境界,正確地看待和把握自我,從而使人生豐富博大起來。
美德可以惠人。一個善于用高尚道德塑造自我的人,他不但在自覺的身體力行中,使自己的人格日臻完善,使自己 “人生的太陽” 光彩照人,而且對他人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雷鋒用他平凡而偉大的精神,教育了幾代人,從而成為我們共同的道德楷模。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牛玉儒等先進典型,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注入領導干部的 “官德” 之中,以催人淚下的行動,光大了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使自己的英名在人們的贊頌中不朽。這些都印證了莎士比亞的一句話:“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將它傳到遼遠的后世。”
美德可以美化社會。我們中華民族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傳統美德世代相傳,滲透到社會生活、人際關系的方方面面。胡錦濤總書記所倡導的以 “八榮八恥” 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展,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必將極大地提高全體公民的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而使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英國的威廉·葛德文曾這樣說過:“道德是我們能夠給別人的最寶貴的禮物,而道德的最高任務寓于其自身的傳播。” 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今天,一切都在變化之中,而我們的道德良心卻不能泯滅,榮與恥的認知卻不能模糊。讓崇高的道德在我們的內心牢牢扎根,讓我們在抬頭仰望星空時心中無愧。
經典點評
中華民族有著優秀的傳統美德,它對于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對于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動力。當今社會,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美德。
本文作者高屋建瓴,把美德比作人生的太陽,從個人與社會的角度展開,論述了美德的重要性。文章采用相似思維,從原因出發逐步分析為什么需要美德、美德的價值,以及如何培養美德,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全文結構清晰,語言流暢。
[實戰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美與丑》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自信》作文論點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