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美與丑(beauty and ugliness),即美麗與丑陋。美,是讓人感覺賞心悅目的,讓人產生愉悅的心情的事物。而丑,是讓人感到不舒適的,反感的事物,與美相反。
[析題]有的人可能外表丑陋,但其心靈卻是善良美麗的; 有的人外表令人賞心悅目,其靈魂卻可能是骯臟的。 從這一矛盾的方面入手,可以寫出主題側重點不同的精彩文章。正因為美丑分為外在美與內在美,那么,何為外在美,何為內在美?你看到的美到底是外在的美還是內在的美,到底哪一種美才更值得我們去追求?你可以談談自己的認識。你對于外表丑但是內心美的事物是怎么看的?同樣,你對于外表美而內心丑持有什么樣的態度?這都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
認識美丑,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本質的、內在的東西,而美也是無處不在的,關鍵在于我們要去發現它,去審視它,去創造它。如何發現美?美對于我們意味著什么?這可以成為我們精彩的論說點。
[溫馨提示]美與丑,正是因為它的相對性,它要求作者要對這一對概念的內在本質進行深入思考,而不可停留于單純的外表美與丑之上。
思路導引
何為美,何為丑,首先我們要從概念來分清其內涵,外表美是什么美,內在美是什么美?外表丑與內在丑何者更讓你不能接受?我們要持有什么樣的美丑觀?對于美,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自然為美?還是時髦為美?可以先從自己對美丑觀存在的誤解入手,引出正確的美丑觀,也可以直接寫美丑觀的內涵。選擇一個論點,進行闡述。
我們的社會為什么需要美?美的事物是讓人喜歡的,所以每個人都有對美的追求。但問題在于,在對美的追求中,會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誤解:有人僅將美簡單地認為就是外表漂亮的東西,而對于外表不盡如人意的事物進行貶低;有人將對外表美的追求看成生活中至為重要的事,甚至忽略了學習與工作;而對自己外表不滿意的同學,則內心充滿了自卑,甚至自己也覺得低人一等。這些都是由于我們對美的理解簡單化造成的,這就需要作者對生活中種種美的現象進行辨認,提出自己的觀點。
如何讓自己更美,如何讓丑轉變為美?作者對此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思考。美是多種多樣的,美需要發現美的眼睛,需要美的內心去體會,如果你善于發現美,那你的生活也將是美的,你的世界也將與丑隔絕。
論點集錦
1.美與丑是相對而言的。
2.美丑在于心靈,外表是次要的。
3.智慧讓人美麗,無知讓人丑陋。
4.自私最丑陋,奉獻最美麗。
5.外表美只能取悅一時,心靈美才經久不衰。
6.行為的丑可以掩蓋外表的美。
7.時髦不等于美。
8.正直的人不必美化,更不怕丑化。
9.社會需要提倡健康的美,反對病態的美。
10.美要善于發現,丑要勇于揭露。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 (唐)李白
※真正美麗的人是不多施脂粉,不亂穿衣服的。
—— 老舍
※身體的美,若不與聰明才智相結合,是某種動物性的東西。
—— 〔古希臘〕德謨克利特
※應該學會心靈的美比形體的美更可貴。
—— 〔古希臘〕柏拉圖
※當美的靈魂和美的外表和諧地融為一體,人們就會看到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 〔古希臘〕柏拉圖
※盡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
—— 〔英國〕培根
※*沒有德行的美貌是轉瞬即逝的。
—— 〔英國〕莎士比亞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應該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這樣,美才會放射出奪目的光輝。
—— 〔英國〕培根
※矯揉造作,失去真實的不是美。充滿富貴榮華的名利思想,也不是真美。
—— 〔法國〕孟德斯鳩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 〔法國〕羅丹
※*外貌美只能取悅一時,內心美方能經久不衰。
—— 〔德國〕歌德
※人并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
—— 〔俄國〕托爾斯泰
※真正美的東西必須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
—— 〔德國〕席勒
※美是人從他自己的靈魂深處創造出來的。
—— 〔蘇聯〕高爾基
[事實論據]
周總理的儀表美
周恩來總理被公認為美男子。周恩來少年時就讀于南開中學,他在大鏡旁糊了面紙鏡,上面寫著當時南開中學所規定的 “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宜正,胸宜寬,背宜直。氣度: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 的內容。周恩來一直就是以此來要求自己的。周總理可以穿打補丁的襯衣,可以穿接過袖口的毛衣,但在任何公開的場合,外套總是整潔挺直的,工作再忙,頭發總是天天吹理。
周總理曾出訪蘇聯,當時中蘇關系正處于僵冷狀態。前來迎接的赫魯曉夫與周總理握手后,掏出手帕擦擦手,將手帕裝回衣袋,同時以自己出生于工人階級家庭向周總理炫耀。總理看出他擦手動作是表示對自己的鄙視后,不卑不亢,掏出一張衛生紙擦擦手,扔在了地上,并對赫魯曉夫說:“是的,我們都背叛了各自的家庭。” 總理的這一 “擦” 、這一 “扔”,再配上絕妙的解說詞,維護了人格的尊嚴、國格的神圣。這一動作是在 “最輕松、最相稱和最安詳” 的方式之下完成的,顯出了無與倫比的儀表優雅美。
美 與 丑
在一個花園里,一個個橢圓形的花壇里擺放著形態各異的花兒,美麗極了,是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這時,一位看上去風度翩翩、紳士般的青年男士迎面走來,伸手摘起一朵鮮花,獻給自己的親友。
諸葛亮選妻
“身長八尺,面如冠玉” 的諸葛亮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年輕時因為有超群的政治、軍事才能,向他求婚者甚多,但他卻娶了河南名士黃承彥之女阿丑為妻,并且對其妻十分滿意。這讓人很是吃驚,因為據說阿丑 “黑面、焦發” 十分丑陋。據了解才知阿丑其實聰明賢淑、知書達理,頗有內美。并且阿丑對諸葛亮體貼入微,不僅在生活上是好當家,還常常給他出些很好的主意。所以諸葛亮不僅終生不悔,而且對自己的妻子十分敬重。可見諸葛亮在擇偶時所看重的不是相貌而是人的內在素質。
心靈之美
我們中華民族有追求心靈美的悠久傳統。孔子的 “里仁為美” ;孟子的 “充實之謂美” ;荀子的 “形相(象)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 ;屈原更明確地提出了 “內美” 的觀念。而心靈美也是分為很多種的,有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的進取精神美;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老愛幼的善良品德美;有 “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的貧賤不移的人格美;有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的憂國憂民的偉大抱負之美;有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視死如歸的愛國之美;有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的理想美。
是丑還是美?
在全國第二屆青年美術展上,展出了一幅高達兩米多的巨幅油畫《父親》。畫面是一個純樸、憨厚的老農,他雙手捧著個裝滿水的大瓷碗,半張著那張干裂的大嘴,嘴里僅剩的最后一顆牙顯示他歷經滄桑、飽嘗艱辛的經歷。他滿臉皺紋,額頭上掛滿了汗珠,手指上捆扎著棉線,指甲溝里的淤血清晰可見。其模樣,在涉世未深的現代俊男靚女看來,也許覺得一點不美,甚至還以為丑。但是,它曾極大地震撼了許多參觀者,許多人站在畫前凝視良久,浮想聯翩。這就是養育了我們的 “父親”。他面容上的滄桑,是歷史的表征;他的蒼老,是養育兒女的艱辛的表征;面對他那善良的雙眼,人們仿佛聽到他在訴說自己的苦難、歡樂和飽經風霜的一生。駐足凝思,人們怎能不迸出感動的淚花?在心靈深處,人們會感受到一種磅礴的氣勢,經受一種沉重的撞擊,在他的凝視下,我們也在內心把 “父親” 烘托得更加崇高、偉大、壯美。
丑星的美
“丑” 與 “美” 不是絕對的,它們有時是可以互相轉化,“丑” 有時也是一種美。比如說,有些 “丑星”,他們的長相在普通的審美標準看來是丑的,但他們發揮了 “丑” 的長處,“丑” 出了個性,用 “丑” 給人們帶來了歡笑,人們看慣了,不但不覺 “丑”,反而感受到一種不同的美。喜劇明星潘長江,個頭矮小,長得也不夠“標準”,但是,他的喜劇給大家帶來了笑聲,而他也贏得了大家的喜愛,人們也自然覺得看他也賞心悅目了。
*普希金之死
被譽為 “俄羅斯文學之父” 的普希金,結識了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坦麗婭,不久為她的美麗和嬌艷所傾倒,終于娜坦麗婭成為他的妻子。結婚那天,普希金興奮得歡呼:“我再生了!” 然而婚后的生活卻令他失望。娜坦麗婭無休止地要丈夫陪她赴宴和跳舞,普希金創作的思想火花熄滅了。普希金曾痛苦地對朋友說:“我沒有了必要的寫作條件。我在社會上混,我的妻子出手又很闊綽——這需要錢,可是弄錢要靠著作,而著作需要安靜的生活。” 后來一位貴族與娜坦麗婭勾搭,普希金終以受辱后的沖動與那位貴族決斗,不幸中彈身亡。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在一個花園里,一個個橢圓形的花壇里擺放著形態各異的花兒,美麗極了,是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這時,一位看上去風度翩翩、紳士般的青年男士迎面走來,伸手摘起一朵鮮花,獻給自己的親友。
2.沒有德行的美貌是轉瞬即逝的。
—— 〔英國〕莎士比亞
要求:①這兩段文字對你有什么啟發,請根據上面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所寫內容在 “美與丑” 的范圍內。②題目自擬。③不少于800字。
[實戰演示]
精彩范文
美與丑的標準不僅僅是外表
佚 名
“美與丑” 是個永恒的話題,每個人的美與丑都存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外表上的,一個是內心上的。莎士比亞曾說:“沒有德行的美貌是轉瞬即逝的。” 即是說美是這兩個方面的結合品,如果只是外表美,而內心丑,那是不能稱之為美的。一個年輕人,穿著很美,卻在花園里摘花,那么,就算他的外表是美的,他的行為會是丑的;而那每日為我們清潔城市的環衛工人,他們的衣服是臟的,他們的長相是蒼老的,但是,他們卻給我們帶來了美麗。外表美和內心美何者更為重要呢?
現在很多的人評價別人都只是從外表上來看的。如果一個同學打扮得好看一點,大家都紛紛側目,表示贊揚;而如果一個同學長得不怎么好看,有的人就對她表現出看不起的表情。長得好的同學就得意揚揚,長得不好的人就自卑。但是,如果看人只注重外表那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呢?
被譽為 “俄羅斯文學之父” 的普希金,結識了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坦麗婭,不久為她的美麗和嬌艷所傾倒,終于娜坦麗婭成為他的妻子。結婚那天,普希金興奮得歡呼:“我再生了!” 然而婚后的生活卻令他失望。娜坦麗婭無休止地要丈夫陪她赴宴和跳舞,普希金的創作的思想火花熄滅了。普希金曾痛苦地對朋友說:“我沒有了必要的寫作條件,我在社會上混,我的妻子出手又很闊綽——這需要錢,可是弄錢要靠著作,而著作需要安靜的生活。” 后來一位貴族與娜坦麗婭勾搭,普希金終以受辱的沖動與那位貴族決斗,不幸中彈身亡。普希金的死,就是因為只看重一個人的外表,而沒有注重去觀察一個人的內心而造成的。
因為只看外表,我們失去了對內心的美的關注。我們的同學中,有的就成天研究怎么樣打扮,而不好好學習。如果不好好學習,不好好做人,那種外在美又能持續多久呢?
“外貌美只能取悅一時,內心美方能經久不衰。” 這句話是歌德說的。是啊,外表的美是易逝的,一個人年輕時可能很美,但是這種外表的美會隨著生活的勞累和歲月的滄桑而逝去。而唯有心靈的美,是經歷越久,越能看出來的。所以我們評價美和丑,不能僅僅從外表來論斷,而是要從外表與內心兩方面來評價,內心的美丑,才是我們評價的更為準確穩定的標準。
經典點評
美與丑從來都是非常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就像硬幣的正反面,看到了正面,就意味著它的反面隱藏在正面之下。而美與丑又是由外表與內心這兩個層面組成的,二者也不可只言其一。那么,什么是評價美丑的標準?也就只能從外表與內心兩個層面來進行。
作者從當下人們只從外表一個方面來評論美與丑而引起的誤區入手,認為人們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美是和德行相伴而行的,沒有德行的美是得不到認同的。接著,作者擷取不同的事實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從身邊的同學看待美丑、作家普希金從外表選擇妻子導致失敗的事件說明了只從外表看人是錯誤的、片面的。文章思想睿智,論述事例詳盡,圍繞論點選擇材料進行渲染與強化,極具說服力,是一篇比較優秀的文章。
[實戰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網絡》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美德》作文論點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