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的智慧、誕生于古代圣賢的高談闊論中;又以它特有的風韻穿越千年的積淀傳承至今,成為炎黃子孫引以為傲的精神財富。“和而不同”,“和衷共濟”;在這個全新的信息時代,我們更應把這一寶貴的文化精華傳承下去,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古老的“和”字,也勢必將透過中國開放的大門傳出去,走向全球,順應著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使世界人民受益。
因為它象征了理解與通融,帶來了和平鴿翼下的第一抹橄欖葉香。
正如中美兩國之間那場沒有硝煙的貿易戰爭,它掀起的波瀾兩國人民都切身體會。雖然雙方都是出于國家的利益,深受其害的卻仍是兩方的平民百姓,令人唏噓。可見,缺少了“和”的調和,盲目的正義只會讓復仇的利刃繼續肆虐。以眼還眼,只會讓所有人都變成瞎子,而如果“和”長存在每個人的心中,無數的流血都將被避免。想想兩次世界大戰后的廢墟,冷戰時一排排的核彈頭……真正為人民著想的領袖,不會做一位自私的野心家,而是恪守這“和”的信條,帶來真正的繁榮。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而在“和”的陽光下,我們看到了合作與進步。以周恩來總理所提出的“求同存異”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綱,眾多第三世界國家加入了不結盟運動。它們摒棄前嫌創造了一個國與國平等交流的平臺,使之得以在殘酷的兩極格局下生存并發展,貫徹了“君子和而不同”這一古老理念。正是和的精神,在對抗中創造了合作、在猜忌中成就了交流、在敵對中開辟了友善;它不是妥協,而是理解;不是軟弱,而是通融。
因為它是一種貫徹生命的態度,從個人到國家都值得受用學習。
從個人開始,“和”是一種溫和而又堅定的心態;是成為正人君子的必須;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精髓;從“和”出發,樂觀、冷靜、理解、友善便從中而來。在人際交往、個人事業方面,“和”也總是一把萬能鑰匙。可以說,一個人掌握了“和”的道理他便成功了一半。
人與人結成羈絆,便有了家庭。而俗話說“家和萬事興”,一個“和”的家庭,一定是一個家風優良的家庭,一個團結的家庭,一個幸福的家庭。不一定榮華富貴、不一定四世同堂,但只要男耕女織,父慈、母善、夫勤、婦忠、兒孝、女從,然而不“和”者,未之有也。
無數個家庭組合,一個國家便誕生了。而“和”,也正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的根本。“和”是團結,以御敵國外患;“和”是和諧,以保綠水青山;“和”是包容,以存異開放。秦何過焉?仁義不施、其國不和而攻守之勢異也。
人和,然后至家和;家和,然后至國和。
“和”文化源自中華,也必將發揚自中華,惠及世界。作為新一代的青年,我們也要身懷“和氣”,以和行天下,以和興天下!
上一篇:張孜璐《以和為榮,世界生輝》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袁蓓蓓《傷離別》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