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最火的詞莫過于“中國式”,“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接孩子”、“中國式治堵”……國人似乎已經很習慣被貼上“中國式”標簽。面對現在層出不窮的各種“中國式”,這一名稱固然起到了一定的警醒作用,提醒大家注意這些陋習的存在,但也有人指出,很多事情一旦貼上地域或是國家的標簽,就會帶有一定的貶義,很有可能給中國的面貌和形象抹黑。
微博上最近流行一個段子,調侃國人集體闖紅燈的陋習:“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并美其名曰:“中國式過馬路。”有網友循著“中國式過馬路”的思路,將翻越馬路護欄稱為“中國式跨欄”,將開車強行變道稱為“中國式并線”,將逆行造成的堵車稱為“中國式堵車”,將隨地吐痰稱為“中國式吐痰”""許多人一邊痛恨這些陋習,一邊在自覺不自覺中“隨大流”。種種“中國式”陋習和我們的規則意識、從眾心理、環境影響、習慣養成都有關系。這些陋習看似無足輕重,但是卻對社會環境和國民形象有著破壞性影響,中國式陋習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性違章。
但是我們不應該對“中國式XX”進行全盤的否定,對待任何事情的好壞都應該加以了解與分析,不能對任何事物前面加上“中國式”就覺得是不好的現象,就被批評,莫要將“中國式XX”擴大化。而且我們也不能光看到‘‘中國式’’不好的一面。在社會生活中,我們也有著很多很多傳遞正能量的“中國式”:我們有“中國式好人”可以作為世人學習的榜樣,有“中國式最美”詮釋人性的無私與大愛,有“中國式微笑”溫暖冷漠的心靈,有“中國式好客”接待八方賓朋""如果讓“中國式”的符號里多傳遞一些正能量,多傳遞一些國人的驕傲與自豪,則真、善、美的“中國式”將更能俘獲人心。
而且,我們身邊不僅有‘‘中國式’’這一種現象,像‘‘中國制造’’,‘‘中國速度’’等詞也漸漸變成中國的代名詞。像我們中國的高鐵,一枚硬幣豎在桌子上當車開動的時候也不會倒下,這一點就讓外國人大吃一驚。
其實,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不足之處。有不少在國外生活多年的網民反映,美國人過馬路還不如中國式,連和他人“湊一起”的意識都沒有;倫敦人過馬路根本不看燈,只看有沒有車。所謂“中國式”,只是一部分人或一些群體的不良習慣、不良思想、不良風氣,它不能代表中國的全貌。因此,不能有了什么不良習慣,就歸咎為“素質問題”,冠之某個國家、某個民族特有的標簽。
“中國式過馬路”并不只是一個笑柄、一個輕松的網絡調侃。這是中國的一個普遍問題,任何人都不能可以輕松的置身事外,因為“中國式”是一個貼在每一個中國人身上的標簽,沒有人能例外。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走向世界,我們希望一提起“中國式”能讓大家想到的是一些正面的、積極的事情,而不是中國人素質如何低之類的。我們要從自身做起,要讓“中國式”成為正面代言而不再是反面典型。
上一篇:李帥《中美貿易戰》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張聰《爭議》寫人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