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是中國的信仰,是千百年來儒釋道的雜糅,是唐詩宋詞傳承的審美。
中國的信仰是《國語》的”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濟而已”,是《論語》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家家戶戶的“家和萬事興”,更是”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和諧。
東晉陶淵明憧憬”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人與生活的和諧。西漢戴圣向往“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人際的和諧。而在當下戰爭既休,謙和友善的社會環境中,習總書記和全國兒女正勾畫著,”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人與自然和諧的藍圖。
車水馬龍,霓虹閃爍,東方明珠,熠熠生輝,奔流不息,沙鷗翔集,蜿蜒長匯,緩緩迂回。繁華背后是破敗,是隨處可見的生活垃圾。是擱淺鯨魚的痛苦聲音,繁華背后是付出,是環衛工人的朝五晚九,是排污工人的挑燈奮戰。終于以2019年7月1日,上海領跑全國強制施行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不以罰款為目的,只為降低分類成本。
將一把黑豆與黃豆混合在一起,只需一瞬,而將其分開耗費的是時間,金錢,人力,物力,同理垃圾分類亦然。 經濟學家薛兆豐曾說:“當成本遠高于收益,便不會有人愿付出成本”,這正解釋了為何多年來垃圾混雜,惡臭撲鼻,卻難以根治。
在源頭上阻止不同污染混和無疑推動了分類的進程。垃圾分類施行后,推動“代收垃圾”行業的發展,同時網絡平臺上調侃之言使更多人切實關注分類的方式和好處。里奧貝爾說:“成本的發生隨意性是很大的,所以成本的可控性也是很大的”。上海正在做的是控制成本,以此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垃圾分類不以環保為噱頭,只為切實改變觀念。
各類環保為主題的節目,短視頻風生水起,看似迎合時代風尚,也在降低受眾年齡,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人們的觀念。當看到偶像在號召環保,為生活垃圾收場時,人們確實看到奮戰在分類一線工人的工作環境,當看到短視頻時人們了解了干濕垃圾的區別,看到峭壁守護者“蜘蛛人”的辛勞與危險,當看到朋友的表情包時,人們愿多想一下手中垃圾應如何投放,關注自己城市的推進情況。
子女的忙碌正改變著過去的觀念,居委會大媽的叮嚀正改變著現在的觀念,幼兒園老師的教導正改變著未來的觀念。過去現在未來,正在打造一個綠色的中國……觀念的改變正重新定義著人與自然的和諧。
垃圾分類不以當代為終章,只為后代創造起點。
一個城市“戰斗”的號角吹響,是三十多個城市的開始,一份法案的出臺是整個國家規范行為的開端,一代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后代與自然和諧的序言。 我們與后代所追求的不僅是“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的悠閑。“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的真情,更是“絕盛煙柳滿柳滿皇都”的希望。
“乾坤展清眺,萬景若相借”有氣度,有雄心,有行動,才有未來。樹木迎風傲立,決定于扎根。高樓拔地而起,決定于地基。未來輝煌繁榮決定于當代。
沂水春風始于政治清明,綠水青山發于長匯淺灘。
上一篇:劉凌妤《未選擇的路》記敘高中作文
下一篇:孫偉霖《清茶之馨》原創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