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來紅箋無,韻存千載風
葛天嬌
《淮南子》云:“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語言的力量撼天動地,時光飛逝,轉眼已是千年。若無魚文鳥羽,山川指掌,黃河水曲,何來七絕之精煉,五言之韻長?傳統語言釋放著耀眼光華,又豈是而今這浮躁時代下的新作可比?
溫情需得尺素寄,落墨還要花箋托。魏晉之時書簡多由絹素寫就,短小篇幅盛滿千般柔情,萬縷牽念。或顧忌病體,憂心忡忡;或雪后初晴,歡欣明媚。前有陸機《平復帖》章草八十四字,筆法行云流水間對老友的傾訴,病中無奈凄涼皆由禿筆停頓盡現;后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行楷交替,飄逸靈動間心情愉悅可見一斑,字字靈秀如天真孩童舞于紙上,翩若驚鴻,宛如游龍,“羲之頓首”與“山陰張侯”遙相呼應,傳統格式中的禮學之盛,怕是在E-mail中鮮少使用罷。浣花詩箋上墨色氤氳開來,君不見樂天雪夜“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短小活潑,情濃似酒;君不見太白中秋“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愁意悠長,情苦如釅茶。若非詩箋上各抒己懷,何來如今所見情真之語,意切之言?“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不知遠方游子接到娟秀字跡中這般情意綿長,會不會動了歸家念頭?
古來言語明表意,酣暢淋漓入人心。前些日子看到新華網上發布了一則消息,網友們根據網絡常用詞總結出了一系列新四字詞:喜大普奔,社病我藥,地命海心,不明覺厲……倒是朗朗上口,易于記誦,只是初識不省春風面,實在無法理解其中意蘊。相形之下,倒是傳統語言表意準確,連斥罵呵責都極富感染力。被金圣嘆評為“第五才子書”的《水滸傳》便是這令人讀后熱血沸騰的一代翹楚。遙想石秀大罵梁中書:“你這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一詞一彈三嘆,毒辣而透徹,庖丁解牛般將個天下一團亂麻的病因罵了個清楚,不愧為金大才子口中的“警人”。與之相較,紅樓中的醒人言語更多了幾分文氣。黛玉將劉姥姥比作“母蝗蟲”,給惜春的畫題跋為“攜蝗大嚼圖”,寶釵贊之“用‘春秋’的法子,將市俗的粗話,撮其要,刪其繁,再加潤色比方出來,一句是一句”。相形之下,而今的呵罵中更多的是尖刻涼薄,不僅少了感染力,更缺了那一分內涵,其例想必不需贅述吧?
書札,信箋,貼上一枚小巧的郵票,蓋上一個黑色的郵戳,它便捎著你的寸寸思念,漂洋過海乘輕風飛至他的窗前。趙嘏詩云:“獨上高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賞月人安在,風景依稀似去年。”滿月仍在,人已無蹤,高樓上的佳人便就著滿室月光,以淚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想來那滿滿淚跡,又如何在微信中聊寄相思?怕是再多的動態表情,也無這欲說還休的離愁撩動人心。
縱使紅箋寄情逝去難尋,依然可以擁有古人的心境;縱使時代變遷不可逆轉,又怎忍心拋棄書信的風雅。即便送封郵件,誰說不能寫出清雅的情思呢?
載體有別,古韻長存。
作文點評: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作者必是家學淵源,飽讀詩書之人,在此浮躁社會難得,難得。
在各種信息平臺云集的環境下,慶幸還有此等堅守古典文學之風的莘莘學子,讓我們感受到猶如吃夠了快餐后重溫中國經典美食般的享受。愿此風能在中國盛行!
語文功底很深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針對當前現狀,閱讀、寫作的丟失,用對比手法強調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不能遺失。好犀利的文筆。
觀點鮮明,對比清楚,說理透徹,詩詞佳句,信手拈來,為我所用,可見文筆功底之深厚,閱讀書目之豐富。
文風如畫,畫如其文。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語言鏗鏘有力,古色古香。豐厚的歷史底蘊引出語言文化的載體--紅箋尺素的風雅。如果不著急傳遞信息,何不為親人、友人寫一行行小字,寄托情思......
讀這篇文章猶如品一杯清雅茗茶,清新脫俗,引經據典,信手拈來。胸中若無萬桿竹,手下哪有千幅畫?深厚的閱讀功底才能造就優美華章。好文章!
文采飛揚,引經據典,帶給人古典美的享受。
立意新穎,引用題材豐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好文章,加油!
行如流水的文風,高水平的詩詞文化底蘊,詩詞、古典文學、網絡用語信手拈來,真一個“高”字了得,真應了“載體有別,古韻長存”主題
上一篇:王婷搏《醒著做夢》敘事高中作文
下一篇:田欣雨《非走不可的路》敘事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