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之前該想清楚的3件事情
最近大家熱議的一件事情就是,聯合國認定1992年出生的人已經可以被稱為中年人了。一時間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絲無法抑制的焦慮。
中年意味著什么呢?
如果按照古人的邏輯來看,中年即是你人生進入收入穩定、家庭構建的階段,上有老,下有小,事業隸屬上升期,三十而立。
然而現實的狀況卻是,即便很多人已經步入中年,卻無法擺脫三十而不立的現實。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沒幾年,積累并不充足,在公司人微言輕。尤其是在一線城市,收入剛好撫平生活,卻開始面對房價的高不可攀的事實。
有時覺得人生這條路就好像是坐過山車。30歲之前走得是爬坡的那一段路線,看似艱難實則是不斷積累和歷練的過程。然而過了30歲之后,就像是過山車的后半段,飛速前進,不留給你須臾的時間。
我一直覺得30歲是人生的分界點,是如沐春風和寡淡如水的天然界限。
當我20歲的時候,與人聊天偶爾也會慌張,但那時候的慌張大多是慌張給別人看的。20歲,人的情感和神經總是那么發達,再小的悲傷都能逆流成河,總是喜歡掰著手指頭算,離30歲只有10年了,要加油!
但是到了30歲,當跟人聊起來,那種慌張感卻是實實在在的。我覺得24歲是一個坎,過了那個坎之后,以往覺得離自己還遠的東西卻以一種咄咄逼人的姿態向你靠近。
20歲之前你想得多一些,可以被說成是文藝;20歲之后,你多想一些,就是理所應當。因為大家都在想,而且比誰想得快、想得多、想得好。
這種攀比“想”的東西無形地存在于你我之間,像警鐘時刻在耳畔長鳴,就算你不為自己想想,也得為自己未來的那個TA還有你的孩子多想想。
最近無意間看到TED的一個視頻,大致是在闡述這樣一個主旨:
“20歲,選擇你的事業,選擇你的家庭。也許你會認為30歲是一個比20歲、25歲更好的安定下來的年齡。然而,20歲的時候,生活就像搶板凳的游戲,大家跑來跑去樂在其中,30歲的時候突然音樂停止,大家一個一個開始坐下,也許你就能找到距離你最近的椅子趕緊坐下。”
想要有所成就需要具備兩個條件:①一個清晰的計劃;②不夠多的時間。如果一切都等到30歲,那么30歲什么也不會發生。
突然覺得自己就像在搶板凳中玩得太high,甚至是自high掉的那一類人。當我20歲的時候,我覺得25歲還很長,我努力地規劃,也努力地為不好好執行找理由,因為我覺得離25歲還很遠。
這些理由包括,“今天心情不太好,要不看點喜劇緩沖一下;今天來大姨媽了,我覺得我可以在床上窩一天;早上太冷了,6點30分準時叫我起床背單詞的鬧鐘響起,我快速地按下鬧鐘決定再多睡一會兒,要對自己好一點;說好要減掉‘游泳圈’,回到家里也并不晚,可以做幾個仰臥起坐,但卻肆無忌憚地覺得明天再開始也無妨,于是爬到床上瘋狂地刷起朋友圈……”
這一切萬惡的行徑的指導思想在于,我堅定地認為時間還長,我30歲的時候會達成我的規劃,能實現我想實現的,做到我想做到的,學會我想學會的。
但是會嗎?并不會啊。
當我25歲的時候翻開20歲時規劃的藍圖,發現沒有幾項真正地做到時,我意識到,除非為之努力,否則當我30歲的時候,根本無法完成規劃的藍圖。
左手不摁起幾個槽,想用吉他流暢地彈出《卡農》那是不可能的。
就像中午在食堂和同事閑聊,某某年紀輕輕已經構建團隊、融資千萬云云,好有經驗啊。我答道:“不難啊,關鍵是有項目做,有團隊管,有方案出……”
所以不管結果是好是壞,總得有所為,才可為吧。
平復下來,我明白自己在焦慮什么。正視焦慮,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不希望自己30歲的時候什么也不發生的話,明晰計劃和有限的時間,抓住這些有限的時間竭盡全力去做。
經常在朋友圈里面看到一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another在英語里面既可做介詞,也可做形容詞,表示“又一、另一個”,“another day”可表示“又一天、吉日、全新的一天”。
整句話的意思可引申為,“別發愁,別擔心,去的終將會去,來的終將要來,閉上眼睛,明天太陽照常升起,所以你該澆花澆花,該施肥施肥。”
對此我不太認可,我只想說:“不要一味將計劃寄希望于明天,而你浪費的每一個當下,終將成為回不去的昨天。”
那么,20~30歲的人該想些什么呢!總結下來是想三個不想!
1.你不想過什么樣的生活
我經常聽到一些作者會說這樣一句話,“你要知道你想過什么樣的生活,然后你就去啊!”其實這是個偽命題,對于一個二十幾歲的人,經歷和閱歷有限,你讓他準確清楚地描述出來想過什么樣的生活是很困難的。
就如同你都沒有富有過,怎么能做到對物質世界從容呢?按照普通人的履歷來說,25歲的人,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從老家來到A城、B城,抑或是A國、B國。認識了一些聊得來的朋友,結識了幾個對自己有幫助的導師。初嘗到生活的不容易,但還不知道究竟有多不容易。
相比直接選擇來說,排除法會更容易一些。
比如我不喜歡朝九晚五常規的固定生活,所以我不會去選擇穩定的編制內工作。同樣,在生活習慣上我不喜歡空間被占用,希望有足夠多的私人空間,所以我盡可能不去跟別人合租。
二十幾歲的人,你讓他一口說出想過什么樣的生活實在是不太容易。但是他或許可以告訴你他不想過什么樣的生活。
朋友小A,畢了業之后在一家大型公司上班,恰好分到了一個新成立的項目組。項目組日常的事務繁多,經常加班。小A是個極其文藝的人,在參加工作之前經常旅游、混各種社交圈。生活豐富多彩,聚會是家常便飯。
但因為工作的原因,小A不得不犧牲很多個人時間和改變習慣。剛開始他也跟我抱怨過幾次,但每次抱怨過后還是乖乖地繼續回去工作。所以我一度以為這只是成長的一個必經過程而已。
所謂的成長,就是犧牲和放棄你看中的事情,去做一些你不太感興趣的事情,以實現未來能對不喜歡的事情說不。但最近我聽說小A還是選擇辭職了。
我很好奇問他為什么?
他告訴我說,也許他不清楚自己未來會去做什么,但是他十分清楚現在做的這些事情和過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他無法忍受二十幾歲的日子就這樣在兩點一線中流逝,他也不覺得在一個方向不清、目標不明確的項目組中爭利益有什么意義。
2.你不想做哪些事情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僅做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的事情,那你就永遠沒有辦法成長。”
細想起來,覺得有些不夠嚴謹。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對于剛涉入社會的年輕人,也許吃些苦多嘗試一些超越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情,是鞭策自己成長的一種方式。比如讓你單獨去做一次談判、獨自領導一個項目。
慢慢你會發現,推動你在某一個領域真正有大的建樹的東西一定是源于內在的動力,就像是早上叫醒你起床的一定不是鬧鐘,而是夢想。人慢慢上了年紀,就會發現沒有必要事事都去迎合他人,因為迎合以及對所有的事情來者不拒,只會使你犧牲更多去做自己想做事情的時間。
近來跟同事聊天,他訴苦說很希望結束手里的項目去踏踏實實鉆研開發產品。我問他,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
他跟我說,他不喜歡每天活在壓力之下,跟一大堆人來回“車輪戰”,時刻神經緊繃預防老板的各種突然襲擊。快30歲的人了,如果一件事情你不想做而且有絕對充足的理由不做,那么就不應該繼續做下去。
我在做產品前,曾經做了一段時間的VIP英語培訓師,我清楚地記得一次為時2小時的課程結束后,我突然覺得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毫無興趣,并且非常排斥,那個時候我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做這樣的培訓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
于是我果斷辭職,才有了我現在這份工作。
3.你不想成為哪一類人
工作過兩三年之后你會慢慢發現,人是可以被歸類的。有些人是事業進取型,不管婚否有沒有孩子,始終工作第一。沒日沒夜地加班、做方案都能時刻保持雞血滿滿,他們享受每一次方案落地、被上級通過認可時的那種自豪感。有些人,希望工作和事業有一個絕對的分界,不那么醉心于爭名頭,奮斗得很優雅。
我不覺得哪一種是絕對不可取的。只要是你想要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
身邊有不少朋友,并不是天然的“戰斗機”型選手,但每每看到周圍同事高升,卻流露出一種怪異的“酸葡萄”心理,諷刺說這人就是很功利,跟自己比也沒有強多少。
其實我覺得這大可不必,每個人有不同的軌跡和發展路線。只要你明確自己走的方向是符合預期的,就是好的。
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你人近30歲還兩手空空,沒搞出來個什么大名堂;而是你明明不想變成那樣的人,卻離那樣的人越來越近。
但是用這樣的排除法把不想要的東西踢出去,方向會清晰很多,對未來留余地,對他人有寬容,對自己有約束,我們始終還在路上。
上一篇:26歲那年,我在北京有了第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
下一篇:一個人背井離鄉,才是升值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