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納姆效應——客觀真實地認識你自己
巴納姆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任何一流的馬戲團應該有能力讓每個人看到自己喜歡的節目。”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這就可以解釋這一效應為什么能夠產生。
巴納姆效應是由心理學家伯特侖·福勒提出的,它表現為:每個人都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即使它非常空洞,仍有人認為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實際上,這是由人容易接受周圍環境暗示的心理決定的。生活中,你不可能時時刻刻去反省自己,認識自己就是借助確認外部信息來達到的,因此,當別人將某一非常籠統的結論告訴你并認為這就是你時,你會認為這正是對你自己的描述。
人們借助鏡子來觀察自己的相貌,借助他人的語言或評價來認識自己的性格,所以人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并認為那是自己。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熱衷于以星座、生肖、血型來判斷自己的性格,甚至為自己的未來做預測,這些都能夠反映自己的真實面貌嗎?
很多人都認為“很靈驗”,其實那些話不過是一件“均碼號”的衣服,套在任何人的身上都比較合適,只不過有些人穿著寬松一點兒,有些人穿著緊一點兒而已。
打個比方,一張你自己的照片經過PS以后,你能夠找出哪部分是你自己真實的面貌,哪部分是經過修飾的嗎?還是你認為,那就是真正的你自己?找幾個你的姐妹或者與你長相相似的人來,告訴她,這是你偷拍的她的照片,很多人大概也會承認吧。
這就是人的“鏡子心理”,往往借助外界的信息來認識自己,容易受到環境和周圍信息的暗示。這種自我知覺的偏差,很容易將你帶入歧路。孩子們告訴自己的媽媽“甜甜這時候正在看電視,她每次都會考100分”,你聽到這句話大概會笑翻天,可是你的行為又跟孩子有多大差別呢?
很多未婚女性都喜歡看韓劇,并認為只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就能找到一個愛你的好男人,或者認為嫁了一個好男人就等于得到了幸福的生活,按照“書本中”的指示去改變自己的行為,以為這樣就能經營好自己的生活或婚姻。
這就是我們常常犯的“小兒科”錯誤,卻往往不自知,將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只不過讓自己變得更加可笑罷了。因為,人之所以是一個獨立的“人”,是因為他與別人的差異,而不是相同之處。每個人都應該獨立清醒地認識自己,而不要以他人的話語、評價或者行為為依據。
每個人行動之時,也要有自己的主見,不應輕易被別人左右或暗示,也不要盲目相信別人的經驗,因為你們之間是不同的,對于他人合適的經驗你用起來也許就會失敗。
記得“東施效顰”的故事嗎?西施是春秋時越國著名的美人,有心痛的毛病。犯病的時候,往往用手捂住胸口、皺著眉頭,比平時更加美麗,贏得了人們的憐惜。丑陋的東施看到了也模仿美人的樣子,扶住胸口、皺起眉頭,反而更加丑陋,讓人厭惡。正是她接受了錯誤的“捂胸顰眉”會讓人更加美麗的心理暗示,不加區分地用到自己的身上,才被人認為“沒有自知之明”。
而你又接受了多少別人的錯誤暗示,把自己固定在了一個不屬于自己的位置上了呢?有人接受了別人的批判而妄自菲薄,認為自己一生將無所作為;有人接受了別人的恭維,認為自己是“天才”,不用努力才華也會顯現,最終變得默默無聞;有人從別人的言行舉止中,錯誤猜測了事情的進展,給自己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心理應用:
上一篇:對待敵人,盲目仇視要不得
下一篇:成全別人的好事,讓對方對你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