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某電臺的“情感熱線”中,一名中年男子講述了他屢遭失意的“不幸”:18年前,大學畢業后分配到某政府機關工作,6年時間,他賣力地搞調研、寫報告,雖然成績卓著,但比他年紀小、能力差的都得到了提升,而他卻“原地踏步”。某領導對他說:“你弄刀筆還行,但不是當官的料。”他感到不平和憤怒,于是跳槽到了某獨資企業調研部工作,并很得一位韓國主管的欣賞。這位主管回國之前答應他,將力薦他接任主管職位。但萬萬沒料到,那位韓國主管轉天在一次車禍中喪生,公司換了一位美籍華人當主管。而他在新主管眼中再也找不到對他的賞識,得到的只是“發號施令和吹毛求疵的訓斥”。他又一次帶著不平離開了公司,來到了一家出版社當編輯。一年年過去,盡管他埋頭工作,但一個個離他很近的升遷機會最終都沒能光顧于他。他說:如今自己混到這步田地,再也不愿意見人,每每想到這些,就“痛心疾首,肝腸欲碎”,并問:“我是不是一個很失敗的人?”
《今晚報》據此發表了《失意的中年男人》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幾天之內就收到百余個電話和幾十封來信,一些“同病”者紛紛傾訴自己事業上“不得志”的煩惱。
據有關專家分析,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競爭的日益激烈,像這位中年人一樣由于事業無成而引發來自社會、家庭和自身的種種壓力造成心理失衡的人日漸增多(尤其是在中年男人)。這些“失意者”如果不及時地進行心理調整,將對個人身心健康及其家庭生活造成極大影響。那么,失意者如何走出心理誤區、甩掉煩惱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調整自己的心態。
一、換把尺子量“成功”
失意者之所以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人,往往是因為自己拿錯了“尺子”。不少人往往把升官發財當作成功的標志,一旦沒得到理想的升遷或掙的錢比自己的“平輩”少,就認為自己是個失敗的人。其實這是一種心理誤區。事業的成功與否并不是用金錢和官位可以衡量的。如果把高官厚祿當作人生的目標和事業發達的標尺,那么終生都會伴隨著煩惱。因為科員想升科長,當了科長又想當處長;而處長還想當局長,當了局長還想繼續提升。掙錢也是如此。而每每不能如愿時就會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悲觀失望。反之,如果跳出世俗的標準,而用人生的價值來量自己,就會發現自己也是一個成功者,從而獲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與快樂。
周濤大學畢業后,一直在戈壁灘上的一個治沙所工作,由于他未能調回到大城市,大學時的戀人和他斷絕了關系。他的同學有的當了“官”,有的賺了錢,有的出了國,而他擁有的卻是一望無際的大沙漠和兩間簡陋的小屋。但他一心撲在治沙上,并在當地找了對象,在治沙所安了家。20年來,他帶領所里的人員和自己的家人種了一片片的固沙樹,現已讓沙漠倒退了幾十公里。當記者問他有沒有失意的苦惱時,他樂呵呵地說:“雖然這里工作艱苦,待遇也不高,可我生活得挺充實、挺帶勁兒,因為在這里我發揮了特長,實現了自己的價值。看著自己用汗水澆灌出來的這片片綠洲,我每天感受到的都是成功的喜悅。”
二、立足平凡少攀比
人們普遍存在著一種攀比心理,任何階層的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和稱贊。但失意者要甩掉煩惱,就應立足現實,少一些攀比。因為越是攀比,就越覺得自己不如人,就會陷入苦惱的深淵不能自拔。有句俗話說得好: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社會資源有限,只能讓少部分人得到地位和利益;高官厚祿令人向往,但也是少數人才擁有,而多數人還是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但偉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想開了這個理兒,就不會再埋怨上天對自己不公平,有時還能從失意中生出幾分“得意”。
年過四十的田老師當了近二十年的小學老師,才只是個年級組組長。按他的話說,和他的同學相比,他是個工作最累、掙錢最少、職位最低的“下層”人物。而他教出來的學生中有不少都成了大小“頭頭”。更讓他感到“不好意思”的是,其中一名學生還成了他的頂頭上司(副校長)。同事們笑他“乾坤倒轉,挨了學生的管”。但他卻不這樣看,他風趣地對他的家人和朋友們說:“上帝把我們派下來各有各的使命。有坐船的,就得有開船的;有當大樹的,就得有當小草的。我的任務就是當個好園丁。如今我的‘桃李’滿天下,我的學生們有那么多都成了社會的‘棟梁’,過年時這些帶‘長’字的還都來給我拜年,這是最值得我驕傲的了。小草為啥非得和大樹比高低呢,只要活得平凡而不平庸,小草不也是一道很不錯的風景嗎!”他不攀不比,精心耕耘著腳下的那片土地,活得很開心。
三、拋開“名利”論得失
在別人看來,曹中是個命運不佳的人。他師范學校畢業后因成分不好沒當上老師,被分到一個農場里管勞動,后來因工作需要又讓他當了拖拉機手。沒過幾年,又被調到校辦工廠修電機,去年工廠解散,他又下崗了。盡管他經歷了那么多的不如意,可他卻是個樂天派。他說:“人這一生,有失就有得,這些年我失去了很多,可也得到了很多。我沒能如愿當上教師,可我卻學會了開車和修電機的技術,現在我下了崗,這點兒技術還真派上了用場,我開了個修理部,收入比上班還多;我失去了晉升的機會,可我也少了競爭的付出。我無官一身輕,騰出工夫來把女兒培養成了大學生。這樣一想,我覺得上帝還是公平的,有什么可煩惱的呢?”
古人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得與失其實是很難度量的。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當你以為失去時,說不定正在得到;當你以為得到時,也許正在失去。只要你拋開名利的誘惑,在斗室里吃著粗茶淡飯,也能享受到皇帝都少有的悠閑自得的快樂。
四、列出優點自賞識
心理學家羅伯特·安東尼勸導失意者的處方是:自我欣賞。他有一段話值得一讀:你要將自己的每一條優點都列出來,以贊賞的眼光去看它,經常看,最好背下來,通過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優點,你就會在心理上樹立起信心:你是一個有價值、有能力、與眾不同的人。沒能如愿升局長的老魏就是用此法進行心理調整“解心寬”的。
去年,老商業局長退休以后,大家都和他開玩笑,嚷嚷著要他請客,說局長的位子肯定是他的。他嘴頭上否認,但心里也是這樣想。因為無論從資歷還是能力上他在局里都是出類拔萃的。可出乎意料,不久上級卻從其它單位調來一名年輕人當了局長,他的心理失去了平衡,整天愁眉不展。后來他看到了羅伯特·安東尼的那句話,就開始“清點”自己的優點:第一,我工作認真,這些年多次得到上級的表揚和獎勵;第二,我團結同志人緣好,雖沒當上局長,但大伙有了這個呼聲,就說明大家對我的認可;第三,我有英語口語翻譯能力,企業家們出國都邀請我跟著;第四,我寫得一手好毛筆字,算不上名家,可也常有人上門求字;第五,在家里我是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爸爸……他在列優點中看到了自己的光澤,于是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由煩惱多多變得快樂多多。
五、轉移目標找快樂
一位機關干部在上大學時,常在校報上發點兒小文,因而贏得了當時“校花”的愛情。畢業后,他一心想寫出點兒名堂,思忖著自己成不了專業的作家,至少也能成為一個業余的。但他播種的是希望,收獲的卻是失望和苦澀。幾年來,他精力費了不少,成果卻幾近于無。開始他還能接到退稿信,后來所寫的稿子均“泥牛入海無消息”,他的作家夢徹底破滅了,為此心灰意冷。相比之下,在一家公司當經理的妻子,收入日漸豐厚。當妻子數落他“無能”、“江郎才盡”時,他無地自容,竟給編輯寫信說,如果再不發表他的作品,他就自殺。這位編輯給他回了信,講了自己的坎坷經歷。并告訴他:人生應該確定一個彈性目標,當不了將軍,可以當個好士兵;當不了作家,可以當個出色的職員,不必一條道走到黑。這位編輯的話使他從失意中解脫出來,他致力于自己辦公室的工作,沒過多久,就成了縣里有名的“筆桿子”、“材料匠”,很受領導的器重。他妻子也不得不拜倒在他的“筆”下。他高興地給那位編輯回信說:如今他的“比較煩”已變成了“很樂觀”了。
如果經過主觀努力無法改變客觀環境,那就應使自己適應客觀環境。人在失意時,應明智地克制一些欲望,轉移目標來謀求另一種滿足。成功需要奮斗,但奮斗了不一定成功。泰戈爾說過:“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跡,但我已飛過。”只要努力去做,何必太在乎結果?
六、失望之后種希望
忘掉昨天的失敗,播種明天的希望,也是甩掉煩惱的一種方法。生活不相信眼淚,也不理睬抱怨。真正的強者總是在一百次的失敗之后,進行一百零一次的努力。
我曾采訪過這樣一位企業家:他19歲在去參加高考的路上出了車禍,未能入考場;第二年高考又落榜;22歲做服裝生意失敗;23歲競選村長失敗;24歲種優種西瓜遇天災賠了本;25歲成了村造紙廠廠長;26歲工廠虧損幾十萬,妻子去世;27歲精神崩潰;30歲開始收破爛;40歲成了擁有上百萬資產的“破爛王”。他說:“我的人生信條是屢敗屢戰,因為在我的眼里總是失望前面等著希望。”
其實,只要我們留心就會發現,大凡事業上取得輝煌成就的杰出人物,都品嘗過受挫和失意的痛苦。世界上沒有常勝將軍,失敗乃至屢戰屢敗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談敗色變,忌諱的是消極沉淪。正如一位名人所說:只要自己的信念還站立的話,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使你倒下。
總之,不管因為什么原因造成失意,都沒有必要像那位“失意的中年男人”那樣“痛心疾首,肝腸欲碎”。既然命運沒讓自己坐落在最佳位置,就意味著必須以最佳狀態來適應這個位置。國王有國王的煩惱,乞丐有乞丐的快樂,人生本來苦已多,何必自己釀苦澀?
愛因斯坦說得好:“一個人的真正價值取決于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義上從自我中解放出來。”因此,“失意者”不必鉆牛角尖、不必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否則,到頭來真正失敗的還是自己。
(孫玉茹)
上一篇:《失意時振作自己的十個方法》青少年快樂成長智慧文章
下一篇:《如何巧語化解社交中的尷尬》青少年快樂成長智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