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不同觀點進行“主題閱讀”
趙一鳴同學: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挺喜歡讀書。你說《童年的消逝》讓你了解了一種認識事物的新角度,這對今后學習和研究都有啟迪作用。你邊讀書邊思考,這種學習方法應該繼續使用。
你在答卷中提出:“如果書中的觀點尤其是權威作家的觀點與自己的想法相左,應當如何對待?”為幫助你思考這個問題,提三點建議:
一、養成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習慣
2011年1月22日,《羊城晚報》轉載了網上瘋傳的“零分作文”,題目是“我不相信傻鳥的道理”。這是一篇“材料作文”,提供給考生的材料是:有一種鳥能夠飛越太平洋。飛行中,它把樹枝銜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樹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飛落到樹枝上休息一會兒,餓了就站在樹枝上捕魚,困了就站在樹枝上睡覺。考生可根據上述材料自定立意,自擬題目,但不得偏離材料的主要內容。一個理科考生看了材料之后寫道:如果你想讓一塊木頭載動一只鳥,需要符合如下條件:木頭的體積×(水的密度-木頭的密度)-鳥的重量≥0。水的密度約為1000千克/立方米,木頭的密度按500千克/立方米計算,鳥的重量按1千克計算,那么,木頭的體積約為2立方分米,相當于兩塊磚頭那么大。一只大鳥能銜動兩塊磚頭大小的木塊嗎?作文的結尾寫道:“不管是什么鳥,都不會選擇叼著樹枝飛越太平洋。如果一定要這么干,肯定是只傻鳥——淹死在太平洋里喂魚的傻鳥。對于建立在這個傻鳥故事上的傻鳥道理,只有傻鳥才會信。”這件事的真實性無從查考,權當是一則虛構的寓言故事。它給人們的啟示是:面對各類知識要善于獨立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多搜集文獻資料作為佐證,少作感想式推斷
“觀點相左”的問題不僅發生在讀者與作者之間,而且發生在不同作者之間。對于同一個人物、同一個事件,不同作者往往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說法。拿《三國志·諸葛亮傳》來說,《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經擔任蜀國的東觀秘書郎、散騎黃門侍郎,蜀被滅之后,得到新建政權的重用,負責編著《三國志》。他對諸葛亮出山的描述是:“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魏朝郎中魚豢私撰的《魏略》談及此事與陳壽大不相同。《魏略》寫道:“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一個說劉備“三顧茅廬”,一個說諸葛亮“自行求見”,你看“相左”到了什么程度!南朝宋人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時,發現了這一歧見。他的做法是查閱歷史典籍,多方求證。根據《襄陽記》的記載,裴松之寫道:“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人,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搜集到了新的佐證,因而提升了“凡三往,乃見”這一記載的可信度。由此可見,當書中觀點同你的想法相左時,不是作“押寶式”的判斷,而是要廣泛搜集資料來印證,或者靠實踐來檢驗。
三、圍繞不同觀點進行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是在一定時間內圍繞同一主題閱讀大量書籍的方法。當書中觀點同你的想法相左時,可以圍繞疑惑進行主題閱讀,直到把“相左”的問題搞清楚。以“知情權”為例。長期以來有一種模糊認識,好像“知情權”是資產階級的專利。在閱讀過程中,我對這一觀點產生了懷疑。于是,我把“知情權”確定為主題,集中時間瀏覽西方新聞理論著作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西方的“知情權”理論萌芽于20世紀20年代。1945年前后,美國記者肯特·庫珀使用了“知情權”這一概念,提出民眾應該通過媒體了解其政府的工作情況。此后,“知情權”一詞被解釋為一種廣泛的公民權利。而在“知情權”概念正式提出之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就對人民群眾“知情”問題作過深刻論述。1917年11月,列寧在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作《關于和平問題的報告的總結發言》時說:“在我們看來,一個國家的力量在于群眾的覺悟。只有當群眾知道一切,能判斷一切,并自覺地從事一切的時候,國家才有力量。”你看,列寧把人民群眾的“知情權”提到了怎樣的高度!
采取主題閱讀方法,在不同觀點的碰撞中容易弄清真相、辨明是非。這種方法你不妨一試。
祝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28日
上一篇:古代典籍值得一讀
下一篇:培育好自己的“知識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