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詠平涼·四·詩詠《明·趙時春》原文與翻譯、賞析
柳湖宴集
橫野山為帶,連天城作屏。
泉光隨地綠,樹影入潭清。
宿霧簾仍濕,溪風水自鳴。
相邀揮彩筆,何必羨登瀛。
陟崆峒
縈回緣鳥道,磳磴俯蛇盤。
絕壁千重啟,連天一徑蟠。
仰高心轉迫,回首路方難。
險絕更休息,憑誰卸馬鞍。
柳湖春夜
湖上春風晚尚铦,苑邊新草透青尖。
潭光欲動出鳣鮪,柳影猶稀露桂蟾。
四野雪消云母障,滿塘冰散水晶簾。
秦樓梁苑竟相似,深夜清樽喜再沾。
新作涇水橋通崆峒路
涇流雙峽阻崆峒,近疊飛橋眾路通。
魚沫擁花圍岸石,虹頭眠柱隔溪風。
行人歷歷清垂影,聯騎飄飄上接空。
何用新題夸駟馬,只今容易到仙宮。
聞固原告急六首(選二)
聞道白羊騎,猶穿花馬池。
故園烽火急,上苑帛書遲!
涇汭思云鳥,蕭關入鼓鼙。
何由請一隊,直搗向燕支。
慈母倚門日,君王按劍時。
壯心驚白馬,血淚瀝丹墀。
邊月侵關冷,胡笳帶雪吹。
茫然塞宇宙,虛繞漢旌旗。
次段羲民崆峒述懷韻二十四首(選二)
不須世外尋幽境,休傍人間學步趨。
霽月光風天路闊,丈夫肯負百年軀。
美人窈窕駐山阿,山上林青淑氣多。
梵宇虛空天水界,須騎白象飲涇河。
春初閑詠十三首(選四)
山翠笄頭涇水開,山光水色浩難裁。
春風四十二番見,桃李年年次第開。
雪解深巖水泮冰,滿城都鬧上元燈。
東皇何事無消息,猶有春寒凍濁涇。
小兒伏案讀《論語》,老母憑欄看早花。
天上云寒寰內冷,何時四海似余家!
屨麻衣褐舊豳風,開卷窮經想大鴻。
失得一朝騰口說,興亡萬古在胸中。
儀山歌
君不見儀山南,落花流水注深潭。
君不見儀山北,亂石拔地成逼側。
二流雙合風浪高,一片煙生秋雨色。
牛馬紛紜畫不開,蛟龍作意長天黑。
昨者望雨生騷憂,今者滿川消未得。
何以去年前年時,淖深胡騎阻關塞。
華亭道中
漾風晴浪染征衣,立馬高原望四圍。
向暖流丹瑪瑙出,排空絕峴龍鳳飛。
山頭路僻行人少,谷口雪深春樹稀。
始覺丹丘今在眼,戀看斜日未知歸。
春日登華亭城
春歸芳草無多路,水繞山城人幾家。
聊上孤墉憑以望,暖風吹折探春花。
同游崆峒
登高還作賦,福地欲平臨。
殿古寒煙歇,路回促騎尋。
長風吹冥色,斜日下空林。
欲睹蒼濛相,歸來未滿襟。
元 鶴
元鶴亦丹頂,棲身半云霄。
游戲青冥去,欲止風蕭蕭。
唳聲徹四遠,哀慘不能驕。
生子靡他適,多寄崆峒坳。
有時棲涇滸,有時舞林梢。
高騫防繒繳,深藏遠鴟梟。
無人記年壽,有客嘆扶搖。
飄然自情適,焉知松與喬。
涇 川 柳
三月涇川道,暖風秦樹天。
花飛千里雪,絲引萬家煙。
邊笛吹來折,閨顰學去妍。
五株年少種,老大更堪憐。
問道宮
玉殿蕭森涇水邊,轅皇此地昔求仙。
千年鶴駕歸靈洞,竟日煙峰鎖澗泉。
春曉花香飄異域,秋風桂子落高天。
嗟余便向赤松去,為爾長歌招隱篇。
崆峒二十韻
宇宙開群象,山川斗兩雄。
行行自瓊絕,種種各不同。
水激石崖劃,石蟠山勢融。
崇巒接井鬼,奔浪注霓虹。
北顧臨龍漠,西陽燭犬戎。
附裈上庶匯,緣髻跨洪蒙。
俯瞰涇如帶,遙連隴似鬃。
谷余漢帝米,鼎峙梵王宮。
馬度青霞外,人行翠黛中。
委蛇跋地軸,笑語驚天翁。
捫壁學猿攫,穿巖似蟻攻。
片云留谷雨,亂壑響松風。
日月分高下,郊原見始終。
禽聲頻慰耳,樹色屢凝瞳。
足困思懷酌,瞻遙喜歲豐。
漸升煙霧上,氣與乾坤通。
倚劍壯心息,攀弓道業隆。
垂名百代下,回首萬緣空。
無用木虛腫,能言鳥脫籠。
尚憐周道近,或爾夢非熊。
宮殿十韻
寂寞軒皇宮,岧峣玄武殿。
當時道德心,后世干戈戰。
遂使奸雄徒,窺覦各逞便。
圣賢久息蹤,圖像虛流絢。
壁古失云龍,梁高棲海燕。
時聞鐘鼓音,屢見頻繁薦。
谷口暗風霾,山腰欻雨電。
林深巢鳥喧,路阻游人倦。
飄渺望仙車,凄涼余道院。
不勝千載情,塵世屢更變。
眺豐亭
眺豐余舊亭,今世尚能見。
古道皇王淳,下流河海變。
民稀園囿多,賦重田廬賤。
水急游鱗藏,川長歸鳥倦。
香山寺
絕頂香山寺,周圍羅眾峰。
刺天攢劍戟,臨壑樹垣墉。
泣雨花千樹,含風松萬重。
深藏號虎豹,詰曲隱蛟龍。
山鬼夜吹火,商羊晨撞鐘。
流丹絚地腹,聳翠割云胸。
洞有禪僧座,途存樵子蹤。
以其郊大國,炊爨固多供。
林剪石消碧,耕勤土露彤。
太平崇豫樂,凡事不從容。
采蕨非常餓,茹芝留姑筇。
殷勤勸野叟,粗糲且餐饔。
上天梯
誰攻穿溜石,砌作上天梯。
面壁煙霞近,憩巖日月迷。
[作者簡介]趙時春(1509-1566)字景仁,號浚谷,明朝平涼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因直言上疏,三起三落,曾任右僉都御史、山西巡撫。 罷官歸里,編著有《平涼府志》十三卷,《浚谷文集》十卷,《浚谷詩集》六卷。
[說明]趙時春“披褐見天子,未冠旅長安。 文首南宮選,名高北斗懸”(李開先)。有“嘉靖八才子”之稱。 詩文傳世很多,其中歌詠故鄉平涼崆峒、柳湖、涇河、華亭等詩極多。 這里選十六首是他千篇詩的百分之一、二。
上一篇:清·王基鞏《杏岡晚照》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明·王備極《柳湖種蓮》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