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張繼《楓橋夜泊》詠[江蘇]·楓橋的山水名勝詩詞賞析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①。
姑蘇城外寒山寺②,夜半鐘聲到客船③。
【題解】
楓橋在蘇州閶門外楓橋鎮。原名封橋,因唐張繼《楓橋夜泊》詩后稱楓橋。張繼以后,題詠楓橋的詩篇不勝枚數。現橋為清同治三年(1867)重建,為花岡石半圓形單孔石拱橋。此詩意境悠然,讀之如臨其境,是膾炙人口的杰作。楓橋本無特佳處,得此詩題詠而名揚天下。可知山水亦如人,有遇有不遇。
【作者】
張繼,唐代詩人。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天寶十二載(753)進士,至德元載(756)避地江左,游歷蘇、杭等地,大歷初在京任監察御史,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出任轉運使判官,約卒于大歷十四年(779)。與詩人劉長卿、皇甫冉等交往唱酬,以氣節自矜,詩以《楓橋夜泊》著名,原有集散佚,《全唐詩》錄其詩一卷,然所收詩多有誤。
【注釋】
①江楓:江邊的楓樹。或說“江楓”是寒山寺前江村橋和楓橋的合稱,又說“愁眠”是山名,皆不確。毛先舒《詩辨坻》指出,后人因張繼詩,始改山名為愁眠山。②寒山寺:在楓橋東南側。始建于南朝梁天監年間,為妙利普明塔院。唐僧寒山曾在此修行,故名寒山寺。現存寺院為清末重建。③夜半鐘聲:宋以來為詩話中的公案。歐陽修《六一詩話》說“三更不是打鐘時”;但《王直方詩話》、 《石林詩話》等指出,唐代寺院“實夜半打鐘”。白居易詩:“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后。”
上一篇:(宋)吳文英《金鏤歌·陪履齋先生滄浪看梅》詠江蘇滄浪亭詩詞
下一篇:(明)高啟《泊楓橋》詠江蘇楓橋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