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詠[湖南]·洞庭湖的山水名勝詩詞賞析
(宋)張孝祥
洞庭青草①,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瓊田三萬頃②,著我扁舟一葉③,素月分輝④,明河共影⑤,表里俱澄澈⑥。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海經年⑦,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⑧,穩泛滄浪空闊⑨。盡挹西江⑩,細斟北斗⑾,萬象為賓客⑿。扣舷獨嘯⒀,不知今夕何夕⒁!
【題解】
此詞是乾道二年(1166)作者罷靜江(今廣西桂林)知府北歸路過洞庭湖時所作。詞狀月下洞庭“玉界瓊田三萬頃”之景觀,抒寫作者的心神在明湖素月中的升華,物我交融,意境全出,被稱為作者詞中“最為杰特”之作。
【作者】
張孝祥(1132—1169),南宋詞人。字安國,號于湖居士,原籍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鎮),生于浙江鄞縣,少居蕪湖、建康,紹興二十四年(1154)廷試進士第一,上疏請表岳飛忠義,召對為秘書省正字,歷官起居舍人、撫州知州、平江知府、建康留守、靜江知府、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潭州知府、權荊湖南路提點刑獄、荊湖北路安撫使,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退居蕪湖。文思敏捷,早有才名,其詞壯懷激烈,意氣豪邁,有《于湖居士文集》。
【注釋】
①洞庭青草:洞庭湖和青草湖。洞庭湖南古代有一片水澤,稱青草湖。據方志載,其水北連洞庭,南接瀟湘,東納汨羅江,潦則滔天之勢,涸則青草生焉,又因其湖南面有青草山,故名青草湖。后青草湖逐漸干涸,其中一部分與洞庭湖連成一片,不過唐宋時仍有青草湖之名。②玉界瓊田:形容月光下的湖水像玉一樣皎潔。瓊:美玉。③扁舟:小船。④素月:明月。⑤明河:銀河。⑥表里:內外。是說湖水清澈,月亮和銀河的影子都映在湖中,上下一片澄明。⑦嶺海:兩廣之地,北有五嶺,南有南海,故稱嶺海。經年:經過一年。作者乾道元年(1165)知靜江府,施因直言抗戰而被罷官,前后任職一年。⑧蕭騷:蕭疏,稀少。⑨滄溟:大水彌漫貌。⑩挹:汲取。一作“吸”。(11)細斟北斗:以北斗為飲器。《楚辭·九歌·東君》:“援北斗兮酌桂漿。”(12)萬象:萬物。(13)扣舷:敲著船沿。扣,同“叩”。嘯:撮口發出長音,古人常以之表達感情。(14)不知今夕何夕:對良夜表示贊嘆。《詩經·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
上一篇:(唐)劉禹錫《望洞庭》詠湖南洞庭湖詩詞
下一篇:(明)王偁《雨中過洞庭》詠湖南洞庭湖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