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同正輔表兄游白水山》詠[廣東]·羅浮山·白水山的山水名勝詩詞賞析
(宋)蘇軾
偉哉造物真豪縱, 攫土摶沙為此弄①。
劈開翠峽走云雷, 截破奔流作潭洞②。
因隨化人履巨跡③,得與仙兄躡飛鞚④。
曳杖不知巖谷深, 穿云但覺衣裘重。
坐看驚鳥救霜葉⑤, 知有老蛟蟠石甕。
金沙玉粒粲可數, 古鏡寶奩寒不動⑥。
念兄獨立與世疏, 絕境難倒惟我共。
永辭角上兩蠻觸⑦, 一洗胸中九云夢⑧。
浮來山高回頭失⑨,武陵路絕無人送⑩。
筠籃擷翠爪甲香(11),素綆分碧銀瓶凍(12)。
歸路霏霏湯谷暗(13), 野堂活活神泉涌。
解衣浴此無垢人, 身輕可試云間鳳。
【題解】
此詩作于北宋紹圣二年(1095)作者貶謫惠州時。正輔,程正輔,名之才,蘇軾母舅程浚之子,時為粵中提刑,因事至惠州,得與作者同游唱和。白水山為羅浮之東麓,以山中瀑布著名,又有佛跡巖、湯泉等名勝。這首紀游詩,寫登山所見景觀及自己親和神奇的大自然以后的愉悅心情。
【作者】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生平見前江蘇《送鄭戶曹》詩。
【注釋】
①弄:游戲之意。②“劈開”兩句寫白水山飛瀑及其下深潭。白水山有瀑布高百數十丈,其下注處有深潭。此言“潭洞”,蓋狀其深也。③化人:佛教謂佛、菩薩變形為人以化度眾生者。《翻譯名義集·寺塔壇幢》:“周穆王時,文殊、目連來化,穆王從之,即《列子》所謂化人是也。”宋王十朋注此詩云: “今‘化人’則借以言佛也。”跡:指佛跡巖上大足跡,俗謂之佛跡。《東坡志林》:“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水涯有巨人跡數十,所謂佛跡也。”④仙兄:稱程正輔。躡:追隨。鞚:馬絡頭,借指馬。⑤韓愈詩:“林柯有脫葉,欲墮鳥驚救。”⑥古鏡寶奩:喻潭水如鏡。⑦此句謂再不去為蠅頭小利蝸角功名而爭。蠻觸,極言所爭者之小。《莊子》:“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蠻氏;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觸氏。爭地而戰,伏尸數萬。”⑧九云夢:形容心胸廣闊。司馬相如《子虛賦》: “吞若云夢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⑨浮來山:羅浮山,傳說羅浮山兩山之一的浮山即蓬萊仙島,堯時隨洪水浮來與羅山合為一體。⑩武陵路:指桃源。此比羅浮山。⑾筠籃:竹籃。擷:采摘。⑿碧:碧流。《古詩·淮南王篇》:“金瓶素綆汲寒漿。”⒀湯谷:湯泉在佛跡巖東。《東坡志林》:“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舊注引唐子西《湯泉記》:“佛跡院中涌出二泉:其東湯泉,其西雪如泉。二泉相去步武,而東泉熱甚,不堪觸指,以西泉解之,才適沐浴。”
上一篇:(清)趙翼《羅浮紀游》詠廣東羅浮山詩詞
下一篇:(宋)方信孺《凈慧寺千佛塔》詠廣東六榕寺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