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詠[安徽]·黃山的山水名勝詩詞賞析
(唐)李白
黃山四千仞①,三十二蓮峰②。
丹崖夾石柱, 菡萏金芙蓉③。
伊昔升絕頂④,俯窺天目松⑤。
仙人煉玉處⑥,羽化留余蹤⑦。
亦聞溫伯雪⑧,獨往今相逢。
采秀辭五岳⑨,攀巖歷萬重⑩。
歸休白鵝嶺,渴飲丹砂井。
鳳吹我時來,云車爾當整。
去去陵陽東,行行芳桂叢。
回溪十六渡,碧嶂盡晴空。
他日還相訪, 乘橋躡彩虹。
【題解】黃山在安徽南部,跨歙、黟、太平、休寧四縣,總面積1000平方公里。秦稱黟山,因傳說黃帝在此修身煉丹,唐天寶六年(747)詔改黃山。主要風景區有150多平方公里,奇松、怪石、云海、溫泉,被譽為黃山四絕。著名勝景有二湖、三瀑、二十四溪、七十二峰,奇偉險幻,氣象萬千,歷來認為其集泰岳、華山、衡岳、匡廬、雁蕩、峨眉之長,是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李白此詩約作于天寶十二年(753)或十三年(754)其往來于宣城、秋浦、南陵等地時。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以綺麗的語言描述了黃山美麗的景色。溫處士,名不詳,古時稱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為處士。白鵝峰又名面壁峰,黃山三十六小峰之一 ,在白鵝嶺東,石門峰與烏泥嶺之間。
【作者】
李白,唐代詩人,生平見前山西《太原早秋》詩。
【注釋】
①仞:古代長度單位,一般以八尺為一仞。此言四千仞為夸張的說法。②三十二蓮峰:黃山眾山峰,多如蓮花、蓮蕊之狀,故稱蓮峰。現在一般認為黃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大約當時只知三十二峰。③菡萏(han dan)、芙蓉:荷花未開之蓓蕾稱為“菡萏”,已開之花朵稱為“芙蓉”。此言頂部圓平的山峰如含苞的蓓蕾,而頂部綻開的山峰如盛開的荷花。④伊昔:往昔。⑤天目:天目山,在浙江省西北部,因山上有兩湖,如雙目,故稱。《郡國志》:“浙江天目山高一萬八千丈,僅及黃山之麓。”⑥此句寫煉丹峰。《黃山志定本》:“煉丹峰高八百七十仞。相傳浮丘公煉丹峰頂,經八甲子,丹始成,黃帝服七粒,不藉云靄,升空游戲。”⑦羽化:古稱成仙為“羽化”。⑧溫伯雪:《莊子》載,溫伯雪是春秋時受到孔子崇敬的賢者,這里借用其名以贊喻溫處士。⑨采秀:這里是探勝之意。辭:辭別,告別。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⑩攀巖:一作“攀巒”。歸休:原指回家休息,此指歸隱。白鵝嶺:在白鵝峰下,西連棋石峰,是“東海”與“后海”的分水嶺。丹砂井:大概指朱砂泉,即湯泉,在紫石峰,為優良的溫泉,據說其水自朱砂峰流來。鳳吹:指笙簫等音樂,常指仙樂。時來:屆時而來。云車:傳說中仙人所乘之車。爾:你。整:整治、備辦。陵陽:山名。在今安徽宣城縣,相傳是竇子明成仙處。回溪:曲折回環的小溪。渡:一作“度”。十六渡,泛指溪流眾多。乘橋躡彩虹:一說為跨天橋如踏彩虹,一說為以彩虹為橋。兩說均通。黃山有名天橋者,又稱仙人橋,在煉丹臺,“兩峰絕處各出峭石,接而不合,登者莫不嘆為觀止”(《黃山志》)。
上一篇:(清)施閏章《書山門石壁》詠安徽山門詩詞
下一篇:(唐)韋綬《郡治樓望黃山》詠安徽黃山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