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寄食王孫
【出典】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shù)從其下鄉(xiāng)南昌亭長寄食,數(shù)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釋義】 漢韓信貧賤時,曾從人寄食。后因用為英雄失志落魄的典故。
【例句】 寄食王孫,喪家公子,誰握周公發(fā)。(辛棄疾《念奴嬌·三友同飲,借赤壁韻》1973)這里以“寄食王孫”嘲“三友”落魄,亦以扣前“窮通相鼓弄”。
上一篇:典故《寄明珰》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建安諸子》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