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批龍鱗
【出典】 《戰國策》卷三一《燕策三》:“(燕太子丹)見秦且滅六國,兵以臨易水,恐其禍至。太子丹患之,謂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兩立,愿太傅幸而圖之?!鋵υ唬骸氐乇樘煜?,威脅韓、魏、趙氏,則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參見“嬰鱗”條。
【釋義】 傳說龍的性情溫順,但其喉下有逆鱗徑尺,有觸之者必怒而殺之。戰國時人曾用以比喻觸怒帝王或冒犯專橫的強國。后人用為典實,常借以詠忠諫致禍。
【例句】 曾直把,龍鱗批。曾戲取,鯨牙拔。(劉克莊《滿江紅·壽王實之》2614)宋理宗不悅言者議論王事,而詞人與王邁(實之)、方大琮(忠惠)卻論而不諱,以致同被彈劾免官。詞中以“批龍鱗”喻指此事。
上一篇:典故《批黃敕》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披云》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