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魏源《默觚·治篇六》:“國家有一讜議,則必有數庸議以持之;有一偉略,則必有數庸略以格之。故圣人惡似是而非之人,國家忌似是而非之論。”
讜議:正確的意見。讜,dǎng。庸議:庸俗的意見。持:挾持。偉略:英明的謀略。格:阻撓。本段大意:國家正確的意見、措施,必遭一些貌似忠誠的人的反對破壞。本句大意:那些看來似乎是忠誠但并非忠誠的人,那些聽來似乎正確但并非正確的話,都是明智的人和國家所應防范的。
清·魏源《默觚·治篇六》:“國家有一讜議,則必有數庸議以持之;有一偉略,則必有數庸略以格之。故圣人惡似是而非之人,國家忌似是而非之論。”
讜議:正確的意見。讜,dǎng。庸議:庸俗的意見。持:挾持。偉略:英明的謀略。格:阻撓。本段大意:國家正確的意見、措施,必遭一些貌似忠誠的人的反對破壞。本句大意:那些看來似乎是忠誠但并非忠誠的人,那些聽來似乎正確但并非正確的話,都是明智的人和國家所應防范的。
上一篇:《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下一篇:《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