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
“翳”是形聲字。小篆從羽,殹聲。隸變后楷書寫作“翳”。
《說文·羽部》:“翳,華蓋也。從羽,殹聲。”(翳,即華蓋。從羽,殹聲。)
“翳”的本義為用羽毛制成的車蓋。古代帝王乘坐的戎車一般都“載金鼓、羽旗、幢翳”。引申泛指遮蔽、掩蓋。如歐陽修《醉翁亭記》:“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又特指起遮蔽作用的東西,如“云翳”。
又引申指陰影。如孟浩然《將適天臺留別臨安李主簿》:“故林日已遠(yuǎn),郡木坐成翳。”又引申指隱約、昏暗不明的樣子。如陸機(jī)在《文賦》:“理翳翳而愈伏,思軋軋其若抽。”意思是理路紛亂不清時(shí),文思需要一點(diǎn)點(diǎn)理順,就像軋軋抽芽的春草。
又引申指眼角膜發(fā)生病變后,長出的障蔽視線的白斑。
上一篇:《翔》字義,《翔》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翔》
下一篇:《聘》字義,《聘》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聘》